乐队及唱念方面的改革

三、乐队及唱念方面的改革

奎德社是梆子、皮簧“两下锅”的剧社,一些主要演员都是梆簧兼长,如李桂云,报刊有时称她为“梆子名旦”,有时称她“皮簧名旦”。至于一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梆、簧杂唱,更是常见不鲜。这种唱法,乐队伴奏不难。武场,京剧也基本上是用梆子的武场;而文场操琴人准备两把弦,可随时给梆子、皮簧调换伴奏。老人们认为这种伴奏揉得很好,听着不但不硌生,而且很顺耳。这对梆子的流派——新京梆子的形成不无关系。李桂云既唱梆子、二簧,又唱昆曲。她在《啼笑因缘》中学唱刘宝全的京韵大鼓,特别是那“四季歌”,京城到处传唱。在时装戏中,说与唱衔接之间,有时就省略了过门,说着说着开口就唱。杨鸣寿谈:“开始演员不习惯,坚持下来,衔接的就很自然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说唱之间插上过门,容易使人物的感情中断。当然这和新剧要求节奏有关,新剧的特点之一是说多唱少。现在对现代戏中小生是用本嗓还是用小嗓,争论不休。而奎德社早于20年代就解决了,男性角色一律用本嗓京白,有时插些方言(如《盲孤女》插上海话)。”至于五音联弹,七音联弹,众人合唱等都用上了。

在场面上,除适应“两下锅”的特点有所变化外,在时装戏中,他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风琴及铜号、手风琴等新式乐器,还增添了风声、雨声、枪炮声等音响效果。

这些实践,虽成功与失败并存,但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是出现在七八十年前的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