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的革新与发展

五、舞台艺术的革新与发展

大量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的上演,推动了北京舞台艺术的革新和发展,这种革新和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在舞台美术上。所谓时装戏或古装戏,与传统戏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的服饰和化妆上。传统戏的服装是以明代的服装为基础,加以装饰和美化的。化妆与绚丽的服装相适应,亦采用了夸张、意象的手法。而时装戏所扮演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人物的服装和化妆都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尽量靠近现实生活。如《黑籍冤魂》是以清末上海为背景的剧目,剧中人物服装有穿长袍马褂的,有穿新式坎肩的,有穿巡警制服的、有穿黄包车夫破衣破裤的、有披麻戴孝的;梅兰芳扮演《孽海波澜》中的孟素卿亦采用了清末民国初年的妇女服装,她在被拐卖前是贫女打扮,在妓院后穿华丽的绸缎服装;在济良所时穿竹布裤衫。三种不同的装饰反映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时装戏还采用了话剧以布景来表现时空、塑造景物的方法,如《黑籍冤魂》第一场,采用了客厅布景,室内陈设有中堂花鸟画、对联、挂屏、八仙桌、太师椅、长条案、座钟等;第十场,用整块画幕表现上海一条马路的一角,画有楼房、各种铺面、行驶中的电车等。梅兰芳的时装戏对布景的使用,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在一开始,就感觉到了写实布景与戏曲表演之间的矛盾,故舞台上基本以砌末为主,如《童女斩蛇》中“斩蛇”一场,摆放了一块画着石洞的砌末,由检场人在片子后面操纵蛇形,既点明剧中的环境,又为演员的表演服务。梅兰芳的古装戏,虽然也是反映的古代人的生活,但服装、化妆没有采用传统戏的服装和化妆,而是根据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吸取了古代仕女画的人物装饰来加以设计。如同是仙女,《嫦娥奔月》和《天女散花》中的人物服饰不同;同是《红楼梦》中的少女,《黛玉葬花》中的黛玉和《千金一笑》中的晴雯不同。梅兰芳塑造古装戏的人物形象的原则是:因戏而异,因剧中人物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不同,性格不同,而有所区别;既考虑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又注意到了戏剧舞蹈表演的需要;既有较大的创新,又满足了不同观众的欣赏习惯。舞台装置亦从剧情需要出发,剧情场景比较固定时,采用布景,否则采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尽量使演员的表演和布景不发生矛盾。

在表演和音乐伴奏上,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亦有新的探索和发展。时装新戏所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生活,观众对这些剧目认同的标准很自然会归结到“像与不像”上。加之,很多时装新戏是由话剧改编的,故时装新戏大多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念白不用“韵白”,用“京白”或地方方言;传统唱腔不用或尽量减少;表演动作学话剧,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为了反映时髦青年男女和外国人的生活,演出中加进了风琴、钢琴和西洋舞蹈。尽管这些表演和戏曲的表演艺术有许多不协调处,但给北京戏剧舞台带来了勃勃生机,为后来的戏曲改革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