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角演员演出的京派昆曲戏

二、生角演员演出的京派昆曲戏

生角中擅演昆曲戏者亦为数不少。如民国六年(1917)八月赈济京兆水灾和民国八年在喜群社时,余叔岩均曾演过《别母乱箭》(皮簧班贴演时名《宁武关》),并将此剧传授给他的弟子陈少霖,名票张伯驹演此剧也是余叔岩的路子。王凤卿曾演出过《弹词》,与诸如香合演过《浣纱记·寄子》。李寿峰在民国七年(1918)夏天曾演出过《长生殿》中的《酒楼》和《弹词》。谭富英民国十年(1921)在富连成社坐科时就贴演过《弹词》。方宝泉演过《卸甲封王》,并为许多京剧演员配演过昆曲戏。小生中的金仲仁在民国五年至民国二十一年间(1916—1932)多次演出过《雅观楼》等。朱素云自民国四年(1915)起陆续上演了《探庄》、《乾元山》、《雅观楼》等。姜妙香也演出过《雅观楼》。这几位小生还是旦角演出昆曲戏不可少的配角。30年代初,南方著名业余曲家俞振飞应程砚秋之邀,来北京下海,与之合作,并拜小生名宿程继先为师,使俞振飞得到了京派昆曲艺术的熏陶,日常又与京派业余曲家叶仰曦(红豆馆主的弟子)等切磋,遂克服了唱法的地域音色局限,使他的演唱艺术得到了升华。

民国时期,京剧武生代表人物杨小楼亦热衷于学习和排演昆曲剧目,对京派昆曲兴旺所起的作用,与梅兰芳堪称双璧。下面是他从民国四年至民国十二年(1915—1923)所首演昆曲剧目:

民国四年(1915)八月,在第一舞台演出《铁笼山》,配角钱金福等。

民国六年(1917)四月二十九日,主桐馨社在第一舞台夜场大轴演出《安天会》,配角钱金福等。

民国七年(1918)一月十八日,夜场大轴演出《宁武关》,配角钱金福、王长林、罗福山、赵芝湘等。

民国七年(1918)三月十六日,夜场大轴演出《麒麟阁》,配角钱金福、迟月亭等,后来再演时,许德义、范宝亭等亦为配角。

民国七年(1918)八月四日,夜场大轴演出《武文华》,配角许德义等。

民国七年(1918)八月二十四日,夜场大轴演出《状元印》,配角钱金福、许德义。

民国八年(1919)七月二十四日,主中兴社日场《五人义》,杨小楼扮演周文元,按武生演法,配角李连仲、王长林、范宝亭等。

民国十二年(1923)一月三十一日,主松庆社在开明戏院夜场大轴演出《林冲夜奔》。此剧得授于牛松山,原为独角戏,杨小楼排演此戏时王瑶卿建议,将林冲唱〔新水令〕套牌的曲牌之间加徐宁起霸发追兵,梁山王伦、杜迁、宋万议事迎救及过场,最后林冲与徐宁起打,众人败徐,接林冲上山等情节,成群戏,在皮簧班称《大夜奔》。杨小楼在林冲的扮相和表演上有创新,自成一派。

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二十五日,主松庆社在开明戏院夜场大轴演出《蜈蚣岭》,配角许德义等。同日承华社在真光剧场演出,夜戏大轴由梅兰芳、程继先演出《奇双会》,杨小楼与梅兰芳以昆曲打对台。

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二十七日,主松庆社在开明戏院夜场大轴演出《黄鹤楼》接《芦花荡》,杨小楼前饰赵云唱皮簧,后饰张飞唱昆曲,配角钱金福、贯大元、德珺如、李鸣玉。

杨小楼经常搬演上述昆曲剧目以及《挑华车》等唱昆曲牌子的剧目。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李万春去上海也向牛松山学会《林冲夜奔》,回京后于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在斌庆社排演了此剧。后来,李寿山熟悉了杨派《大夜奔》的路子,传授给出科后不久的武生茹富兰;武生杨盛春也向杨派戏教师丁永利学了此戏;富连成社的教师王连平向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扬学了《大夜奔》,并教给富连成的艺徒茹元俊、黄元庆、徐元珊等,使《大夜奔》在皮簧班广泛流传,成为武生的经典剧目。由此可见,杨小楼的昆曲戏对京剧武生的影响。茹富兰在民国十年(1921)出科后,还不断演出《探庄》、《五人义》、《状元印》、《武文华》、《赵家楼》等昆曲戏;刘宗扬少年时就贴演《乾元山》,后来又上演了《状元印》和杨小楼亲授的《安天会》。武生迟月亭不仅是杨小楼演出昆曲戏的得力配角,而且主演过昆曲戏《界牌关》。俞华庭在斌庆社时就演出《乾元山》、《莲花塘》、《五人义》等。孙毓堃自民国十二年(1923)在双庆社广德楼演出《麒麟阁》后,又上演了《状元印》,还向丁永利学了《安天会》等。尚和玉在民国十二年(1923)10月3日曾演出《安天会》,此后又多次上演《对刀步战》、《铁笼山》、《艳阳楼》、《英雄义》等,他的昆曲戏以凝重雄武见长。尚和玉还收昆弋班朱小义、张德发、侯永奎为弟子,将昆弋风格的武生戏、武净戏引入皮簧班。其他生行演员在北京演出的京派昆曲戏还有:沈华轩在民国八年(1919)元月演出《麒麟阁》;瑞德宝在民国九年(1920)演出《宁武关》;南派武生李春来于民国十二年(1923)3月来京演出《武文华》,他灌有《挑华车》唱片也是典型的京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