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剧的声腔特点
评剧声腔,源自莲花落、什不闲等说唱艺术,虽然吸收、借鉴了河北梆子、秧歌、哈哈腔、皮影、京剧、民歌、小曲、大鼓等演唱技艺,但仍然保持有说唱艺术生活化、口语化的演唱特色。如:《马寡妇开店》剧中:“往下看就是两只蠢大的脚——不为羞,现如今讲文明大脚为高”的演唱,《杜十娘》中“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以及《王定保借当》中“你是谁来咧,你是哪来咧”等等唱腔莫不如是。
北京评剧声腔经历了由“大口落子”演变成“小口落子”的过程,形成了包容“大口”、“小口”在内的评剧声腔。所谓“大口”,是北京彩唱莲花落、西路和东路进京之初的声腔特点,唱出的声音、腔调,质朴遒劲,激越厚重,铿锵有力,充满沧桑感。有的演唱还要有“夯音”,这种唱法与受河北梆子影响不无关系,“夯音”很接近河北梆子的“砸夯”,即甩腔结尾放开音量,以丹田气向低音处贯冲,给人以十分有力的感觉。“大口落子”时期的唱腔以乐不够、金叶子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唱粗犷、高亢。芙蓉花底气充足,嗓子条件好,音调较高,刚中带柔,有较浓的“大口落子”风格。“小口落子”婉约、细腻、俏美,旋律性强,悦耳动听。这一时期的唱腔以白玉霜为代表。她的音域低而宽,声音厚重,她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降低了长期遵循的高调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唱腔,奠定了评剧以中低音音域为主兼具高亢的声腔特点。“如果我们拿白玉霜的腔调与花莲舫、李金顺相比就可以看出有很大差别。如果说花莲舫、李金顺时期的评剧曲调是比较朴素、粗犷的话,那么到了白玉霜时期的评剧曲调已很细腻,旋律性也较丰富了。也许这时失掉了一些早期评剧音乐中泼辣、开朗的成分,但这主要是由于剧目的改变——评剧反映生活内容的改变——而形成的。无论如何,后期评剧在音乐上是那么细致地描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方面的成绩是应该予以肯定的”[18]。小白玉霜是一个半8度音程,音域较其母宽,进一步拓展了中低音所表现的音域。喜彩莲吸收京剧演唱方法,较早在演唱中运用假声,丰富了评剧表现力。评剧以真声演唱为主,也适当运用真假声结合。
评剧属板腔体,即上下两个乐句,通过不同板式、速度、旋律,变化出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唱腔。最多变化的是板式,基本上分为导入板式类,基本板式类和结尾板式类。导入板式是引出唱段、唱腔的引导性板式,有〔单尖板〕、〔双尖板〕、〔搭调〕、〔大导板〕、〔小导板〕、〔大安板〕、〔小安板〕(实际导入性大、小安板,只指安板头,即安板头一句腔)、〔哭板〕、〔哭么二三〕等;基本板式类,指演唱过程中比较稳定、持衡的叙述性、抒情性板式,有〔二六〕、〔垛板〕、〔滚板〕、无伴奏“干咬”、〔散板〕、〔紧打慢唱〕等;结尾板式标志一段唱腔各种情绪、节奏的结束,有〔甩腔〕、〔迷子〕、〔留板〕、〔扣板〕、〔顿板〕、〔锁板〕、〔代板〕等。
民国时期北京的评剧由于仍未摆脱“半班戏”局面,男演员声腔失于简单、薄弱,变化少,比女演员唱腔表现力相差甚远,无法表现多种行当,无法表现复杂人物、复杂感情中角色的心理变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剧在北京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