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香及其剧作
陈墨香(1884—1942),原名陈敬余,号观剧道人,湖北安陆人。其父陈学芬为清朝同治元年的翰林,同治、光绪年官至工部尚书,业余爱好戏曲。陈墨香自幼受父亲影响,在学习经史子集的同时,亦喜好戏曲。他一生不曾为官,只是潜心研究戏曲。他不仅精通京剧,也熟悉昆曲、梆子、评剧等地方戏。他与王瑶卿有深交,经常与王一起研究京剧艺术,并向王瑶卿学习了一些旦角戏(包括青衣、花旦、刀马旦戏),也曾登台露演,成为名票。此外,他还经常发表一些有关京剧的评论文章。曾被聘任为中华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的研究员,兼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20年代初开始,陈墨香专心从事于京剧剧本的创作。一生为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王玉蓉、章遏云等人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剧本,数量多达一百多个,其中专为荀慧生编写的剧本就有五十多个。
陈墨香的主要剧作有:《钗头凤》、《杜十娘》、《鱼藻宫》、《红楼二尤》、《霍小玉》、《晴雯》、《丹青引》、《绣襦记》、《埋香幻》、《勘玉钏》、《三春结婚》、《大英杰烈》、《荀灌娘》、《美人一丈青》、《盘丝洞》、《婚姻魔障》,《孔雀东南飞》、《九莲灯》、《火云洞》、《铁扇公主》、《还珠吟》、《荆钗记》、《护花铃》、《妒妇诀》、《飘零泪》、《秦良玉》、《费宫人》、《柳如是》、《香菱》、《平儿》、《扬州梦》、《狮吼记》、《梨雨村》、《河伯娶妇》、《儿女英雄传》、《双妻鉴》、《西湖主》、《秦娘》、《慎鸾交》、《艳云亭》、《渔家乐》、《香祖楼》等(其中《玉堂春》、《霍小玉》、《勘玉钏》、《红楼二尤》、《杜十娘》、《晴雯》、《绣襦记》等与荀慧生合编)。在这些剧目中,有一些是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增添首尾而成的,如《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棋盘山》、《金玉奴》等;有一些是对其他剧种的剧目的移植改编,如《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等;另外,他还为评剧演员喜彩莲编写过《怀乡梦》、《十三妹》等剧本。
陈墨香剧本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地位身分差异很大,性格特色各有不同。这中间既有深锁皇宫、备受欺凌的皇妃戚姬,也有沦落风尘但真情未泯的名妓杜十娘;既有追求美好爱情的豪富之女卓文君,也有极富同情心的丐头之女金玉奴;有大胆泼辣、不让须眉的陶三春,有逆来顺受、委屈求全的唐蕙仙,更有侠肝义胆、武艺超群的陈秀英、荀灌娘,锄强扶弱、惩恶扬善的何玉凤、周凤英,性情刚烈、出污泥而不染的尤三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晴雯……等等。
陈墨香的剧本多是以反抗封建压迫为主题,如《荆钗记》、《绣襦记》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杜十娘》、《红楼二尤》歌颂了对爱情理想誓死追求及对被污辱、被损害状态的奋力抗争,《钗头凤》、《孔雀东南飞》、《鱼藻宫》控诉了封建压迫,《金玉奴》、《霍小玉》、《杜十娘》谴责了封建时代男子的背信弃义,《三春结婚》、《荀灌娘》、《十三妹》、《儿女英雄传》、《大英杰烈》歌颂了中国妇女的飒爽英姿……这些剧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国妇女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表现了她们身上的传统美德和高贵品质,同时,对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意志和斗争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和歌颂。
陈墨香十分熟悉京剧舞台,并与许多京剧演员稔熟,诸多剧本都是他和演员一起协商创作的,特别是他为荀慧生所写的本子大多都是与荀一起琢磨、推敲而成,因而很适合场上搬演。他在一些情节、场次的设计和处理上常常是不同凡响,不落俗套;有些剧目穿插着曲折的剧情,趣味横生,常常能够在矛盾之中和细微之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使人物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金玉奴》一剧是陈墨香、荀慧生的代表作,写心地善良的丐头金松之女金玉奴搭救了因冻饿而倒卧街头的莫稽,由父亲作主嫁与莫稽,又助莫稽进京赶考。莫稽中举之后,嫌弃金松父女二人,在上任途中将金玉奴推入江中。八府巡按林润将金玉奴救起,收为义女,并欲让金玉奴与莫稽破镜重圆。洞房之中,金玉奴历数莫稽忘恩负义、害妻性命的禽兽行为,并“棒打薄情郎”,后经林润解劝,二人重归于好。在其中的“两报推江”一场戏中,作者层次分明而又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了金玉奴复杂的心理状态。她先是在得知莫稽中举时喜不自禁地问父亲金松:“您瞧女儿我的眼力怎么样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莫稽身分刚变脸就变而要她们父女“拿出些规矩来”的刺人话语,她感到十分的委屈;当莫稽授官的任命到来,莫稽讽刺地拿报单给不识字的金玉奴看时,她又是这样的羞愧难当;赴任途中,莫稽推搡金玉奴抢先上船,弃之于后而不顾,金玉奴十分气愤,意欲返家被金松拦住,又欲投江又被拦住,只有暗自伤心;看到莫稽对自己父亲改称“金二”的无礼行为,看到父亲露宿船头寒冷难耐,她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整场戏中,她“既为莫稽的中举做官而高兴,又为他显示出来的坏品质而担忧;既想和莫稽好好地过日子,又为自己父亲的无端受斥而悲伤”[11]。通过陈墨香的刻画,通过荀慧生的表演,金玉奴伤心、恐惧、凄苦、无助杂糅在一起的沉重而复杂的情绪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红楼二尤》是剧作家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前写尤三姐,后写尤二姐。一方面表现尤三姐的纯洁、刚烈,一方面又表现了尤二姐的软弱与被迫害。在第四场“思嫁”的后半场中,作者以小说的描写为基础设置了一段精彩的情节:贾珍、贾琏兄弟二人要尤三姐陪酒,想借机调戏三姐,尤三姐见这两个好色之徒将自己当做粉头侑酒,心中感到万分屈辱,为了回击对方,她先应允陪酒,然后在酒桌之上将二人大加戏弄了一番,她一会儿让二人奉她坐上座,一会儿让二人为她斟酒,一会儿又将酒水泼在贾珍脸上,并唱一段〔西皮流水〕将二人大骂,直到最后将二人轰出门去,表现了尤三姐刚烈、坚毅的性格,也为后来她自刎明贞做了铺垫。此段情节的设置,言词不多,在恰到好处地刻画尤三姐的性格的同时,为演员的表演留有充分的空间,在剧作家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尤三姐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鲜明、动人。
《霍小玉》根据唐人传奇《霍小玉》改编。写才女霍小玉与才子李益成婚,李母为子另订富家女卢氏,李益贪图卢家财产,归家另娶,并拒绝接纳小玉为妾,霍小玉积郁成疾。后李益被侠客黄衫客强拉至霍家,他不但不认错,还欲写休书,霍小玉气愤昏绝,后终病死。全剧营造出浓重的悲剧氛围,在言语叙事之间又很有诗意。剧中的霍小玉是一才女,所以她的言词不能同于一般角色,陈墨香为她创作的唱词都十分优美,用词讲究,很符合霍小玉的身分。如她在“玉殒”一场中思念、谴责李益的唱段:“曾记得定情私语话衷肠,一些儿瞒不得雪衣娘。又谁知那海誓山盟都是谎,你弃旧恋新抛得奴孤苦凄凉。旧日恩情全不想,忘却了灯残画阁,月暗星稀,迟松钮扣,羞整翠翘,曲效于飞,怎样的偎依,往事思量,怎不悲伤!拭拭千行泪,暗断九回肠,为郎憔悴却羞郎。”整段唱词有诗意,有文采,有写实,有抒情,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既符合霍小玉这个才女的身分,又准确地表达了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又如同场中表现霍小玉悲苦、哀愁心情的唱段:“含辛茹苦病奄奄,好似梨花带雨眠。那夫婿因何不来见,画廊的鹦鹉低唤堪怜。”这些唱词都很好地起到了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
陈墨香的剧作和演员们的表演相得益彰,荀慧生在回忆他与陈墨香的合作时深有感触地说:“他和我合作剧本,总是由他先打出全剧的提纲,作好初步设计,然后逐一研究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重要的场子和唱、念、做的安排。经过一再研究、修补,算作初稿。并在排演和演出中,继续修订不妥之处,才算定稿。这样的合作方法,我认为很好,剧作家和演员,能够发挥所长。演员能够帮助剧作家熟悉舞台,剧作家也能写出适合于演员在舞台上发挥其特长的剧本。这样的合作关系,我们两个人当时都感觉胜任愉快。回想我当时和陈墨香先生合作,真像刀对鞘一样,彼此知心,相互启发。”[12]
陈墨香在剧本创作之外,另有《墨香剧话》、《墨香随笔》、《寒香亭剧话》、《活人大戏》、《梨园岁时记》、《梨园外史》(与潘镜芙合著)等戏曲研究专著及戏曲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