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够的艺术活动

一、乐不够的艺术活动

乐不够,约生于清同治年间,卒年不详。早期西路莲花落演员,名曹普,一说名刘存德,艺名乐不够,又称人人乐。京东冀州硝城人,一说天津宝坻牛道口乡下五庄人。因有酒糟鼻,绰号“大红鼻子”。工丑,兼彩旦。能编善导,很多剧目经由他手从兄弟剧种移植,或从对口莲花落、《宣讲拾遗》以及唱本、故事、小说改编、创作。据《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载,他自幼喜爱莲花落,天资聪慧活泼,有灵气。在家务农时,常于农闲和擅吹唢呐的马喜、马占、刘文、大汉等人,聚集本庄或到邻乡杨掌的莲花落班即“杨掌班”唱“拆出”戏(当地称“蹦儿戏”)。经数年磨炼,约于清光绪十八年(1890)左右,弃农从艺,从事职业莲花落演出。和金叶子合作,对“拆出”的剧目、表演、唱腔、音乐等均有很多创新。他演出的彩旦,堪称一绝,看者无不捧腹。有顺口溜说:“听听乐不够,过年不吃肉”,由此可见,他技艺精湛和百姓对他的喜爱。

光绪二十一年(1893),乐不够会同金叶子,把当地蹦戏带进北京,辗转于什刹海荷花市场等席棚“跑棚”。因一时难以立足,拜在北京彩唱(彩扮)莲花落著名演员赵星垣(艺名“抓髻赵”)门下,又靠清宗室一位叫“单二爷”者提携,演于东安市场东庆茶园。以清新面貌和娴熟技艺,受到北京观众赞许和支持,并时而到天津等地演出。他嗓音宏亮,唱腔高昂、粗犷、泼辣,带有浓郁宝坻乡音。“数板”吐字,尤见功力。他击打竹板(乍板或称大板)、节子板(碎嘴子),腔熟板活,节奏多变。表演上,模仿、借鉴乡间各种人物尤其彩婆子一类角色,动作夸张,贴切又能真实生动表现出人物神态。他仿学皮影动作,极能引起人们兴趣。《小姑贤》中,他饰婆婆,在打骂儿媳一场又狠又刁,连家里人都当了真,以致散戏后竟不给他饭吃。他擅演剧目很多,有《赵连弼借粮》、《摔子劝夫》、《小姑贤》、《九巧传》、《卖油郎独占花魁》、《三节烈》、《铁莲花》、《继母打孩子》、《蜜蜂计》、《夜宿花亭》、《丁香割肉》、《冯奎卖妻》、《杨二舍化缘》等。尤其他自编自演的《顶锅》(又名《小姑不贤》)一剧,红极一时,成为北京评剧代表剧目之一,久演不衰。早期西路莲花落,演丑行者,大多师宗乐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