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学院艺文研习会昆曲组(暨倚声社,1939—1945)

六、北京大学文学院艺文研习会昆曲组(暨倚声社,1939—1945)

日寇侵华,北平沦陷时期,日伪政权控制下的北京大学于1939年冬在文学院成立艺文研习会,包括昆曲、书法、绘画、篆刻4项活动,其中昆曲组则是为吸收北大文学院和工学院学生课余选修昆曲而设,聘请避难来京的杭州曲家许雨香为导师,给昆曲组的学生拍曲说戏,安排有群唱套曲的重点曲目,如《赐福》、《赏荷》、《定情赐盒》、《扫花三醉》、《游园惊梦》(含咏花〔大红袍〕等),曾在广播电台播音。一年后,又在本校礼堂作汇报演出,剧目有《赐福》、《刺虎》、《三醉》、《思凡》、《山门》、《烧香水斗》、《游园惊梦》等。1941年,艺文研习会昆曲组复聘著名昆弋武生演员王益友为导师,给学员说身段、排戏。王益友教戏前先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记号,以示其手眼身步的准确位置。先后排练了《夜奔》、《花荡》、《山门》、《嫁妹》、《水斗断桥》、《佳期》、《小宴惊变》等戏,于1942年和1943年在本校礼堂及吉祥戏院彩排并演出四五次。昆曲组举办清唱联欢活动,亦邀请在京著名业余昆曲家俞平伯、许士箴、徐毅行等莅临指导。昆弋名旦韩世昌亦常来指导。许雨香寓居地安门内大街,距北京大学和学生宿舍较近,课余学生常聚会其家,演练乐器,吹弹清唱。许雨香遂以倚声社为号召,除北大同学外,还吸收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等40余名学生参加,培养了一批在戏曲和民族音乐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人才,如1943年北京大学西文系毕业的陈古虞、194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李啸仓和194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俞琳都成为戏曲研究的专家学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雨香在地安门内寓所另组藕香社,邀集北京各界业余曲家、曲友清唱雅集,由高步云司笛。1946年8月,许雨香携眷离北平返回杭州,藕香社曲友仍坚持活动,兹录1947年夏藕香社社友名录:许潜庵、柯友之、唐兰、高步云(笛师)、华粹深、张厚璜、许寿孙、许季珣、俞平伯、许莹环、沈宝基、张敬惠、李啸仓、刘保绵、王震寰、郑慧箴、陈古虞、汪健君、丛秀荃、董锡玖、欧缬芳、胡乃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