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剧”与北京人艺剧专

三、“爱美剧”与北京人艺剧专

“爱美的戏剧”是陈大悲受汪优游所说的“西洋的Amateur”启发而提出的口号,意即非职业戏剧。

陈大悲于“五四”前夕从日本进修戏剧回到北京,立即积极投身到学生演剧的热潮中去,经常到大学中学去组织学生演剧活动,并发表文章抨击旧剧和文明戏。他创作的《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成为许多学校剧团常演的剧目。

北京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有着良好的传统。辛亥革命后,清华大学就出现新剧演剧活动,并一直坚持下来。“五四”时期,北京青年最早最直接地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五四”之后,北京的学生演剧活动迅速得到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政法专科学校、北京高等师院、女高师等都成立业余剧社,在纪念日、校庆、游艺会、募捐赈灾中演出新剧。1921年前后,北大实验剧社演出过《母》、《爱国贼》、《黑暗之势力》;清华新剧社演出过《新村正》、《终身大事》;燕京大学女校演出过《青鸟》、《无事烦恼》;女高师编演过《孔雀东南飞》、《可怜闺里月》;燕京大学演出过《十万金镑》等。

在学生演剧活动的鼓舞下,陈大悲在北京《晨报》上连载发表了《爱美的戏剧》,明确提出:“我国现在要望有好的戏剧出现,只有让一般不靠演戏吃饭,而且有知识的人,多组织爱美的剧团,来研究戏剧,不然,就绝对没有希望。”这种主张恰好适应了当时正在学校兴起的业余演剧活动的需要,得到广泛的响应,“爱美剧”的口号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一个颇有声势的运动。

1922年3月,陈大悲应各处学生演剧团体通信询问演剧方法的需要,编译出版了《爱美的戏剧》一书。该书译自美国的几部戏剧理论,陈大悲结合中国戏剧实际,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外国戏剧理论贯穿起来,内容包括“爱美剧”的性质、起因以及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其中的议论切中时弊,他针对文明戏的种种弊病,论述了一系列具体主张:提倡爱美的戏剧,反对商业化,职业化戏剧;强调“剧本剧”反对“幕表剧”;倡导“导演剧”,反对“名角制”;强调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反对文明戏的“角色分派制”。在舞美方面,主张用西方化妆与布景代替文明戏简陋的脸谱和荒谬的机关布景。这部书的实践性使它在相当长时间内被戏剧实践者所采用。

1921年11月,陈大悲与李健吾、陈晴臬、封至模、何玉书、邵商隐等组织了北京实验剧社。剧社打破了校际界限,吸收许多学校的演剧积极分子参加。除自己主办或协助其他学校剧社演出外,实验剧社还研究创作理论,编写成翻译剧本,成为推动北京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重要力量。

1922年1月,成立于上海的民众戏剧社的活动中心转移到北京,陈大悲联络蒲伯英等在民众戏剧社的基础上扩建了新中华戏剧协社,征收了四十八个集体成员,二千多个个人社员。并接收了原民众戏剧社的《戏剧》月刊,在北京续出第二卷,广泛报道各地“爱美剧”活动的发展,刊登剧作、剧论。一时间,以北京为中心的“爱美剧”运动盛况空前。

但是“爱美剧”的缺陷使它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剧社组织的临时性、非正规性,使演出活动不能持久。极少有人专心钻研艺术,演员们往往仓促登场,随意敷衍,很少有认真的排演,常常连熟练台词的功夫都没有,演出水平每况愈下。1923年以后,“爱美剧”便衰落了。

陈大悲感到提高演出质量的问题,开始转向组织非营利的职业戏剧团体,建立戏剧专门教育。他的想法与蒲伯英不谋而合。早在陈大悲提倡“爱美剧”时,蒲伯英就写了《我主张要提倡职业的戏剧》,他认为,戏剧的改良进步,离不开职业戏剧。职业戏剧以追求艺术上的高精为主要目的,并以高精的艺术求得生活上的报酬,再以这助长其艺术的高精。

在陈大悲与蒲伯英的努力下,1922年冬,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称人艺剧专)正式开学。它由蒲伯英筹资主办并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聘请了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徐半梅、孙伏园等任校董。学校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男女兼收,不分科系,力图培养“能编剧、能演戏、又要能播种”的通才,蒲伯英在前门外香厂路将一座旧戏院改建成一个新型剧场——新明剧场,专供学生实习演出。

1923年5月19日,人艺剧专在新明剧场举行了第一场演出,剧目有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实行男女同台演出,女主角由该校唯一的女生吴瑞燕担任。改用油彩化妆和特制的布景与灯光。剧场规定一律对号入座,不准在演出过程中高声喧哗与胡乱鼓掌。这标志着话剧艺术开始具有独立意义的、严肃认真的、有专门排演和舞台工作秩序的演出。此后每逢周末人艺剧专都有公演,先后举行了十四次,演出的大多是陈大悲的剧本。除《英雄与美人》外,还有《幽兰女士》、《说不出》、《良心》、《爱国贼》等。蒲伯英也写了《阔人的孝道》与《道义之友》上演,这使他们成为当时北京剧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由于管理上沿用旧戏班的办法,教学内容、方法亦不得体,剧专开办不到两年就因内部矛盾而宣告停办了。剧专的部分学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一些资助,组织了一个廿六剧学社,公演了一次《娜拉》,不久也解散了。尽管如此,人艺剧专的成绩依然十分显著,它培养的一批人才,如万籁天、廖新(左明)、张兰璞(寒晖)、吴瑞燕、芳信、徐公美、邵惟等,在日后我国文化戏剧战线上,都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