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装戏的布景
古装戏在突破传统戏装扮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舞台装置和砌末。如《嫦娥奔月》的舞台上,“采花”一场是用绘成花草的片子布置成园景;奔月时,舞台后部中央设置了画有云形的月亮门景片,当嫦娥走入月亮门时,即表示已经进入了月宫。在灯光方面,也注意了相应的配置,一改旧式剧场台上台下全照亮的习惯,采取了台上要亮,台下要暗的原则,并采用了以灯光投射主要角色、以增强人物光彩的方法。《黛玉葬花》一剧,舞台上亦有布景。黛玉房内是用画幕绘制的闺房景,当葬花时则换成彩绘的园林景。梨香园一场是在园林景的片子前面加摆一座假山石片子。这种新型的舞台布置再配以灯光,确实让当时的观众感到新奇。《天女散花》在“散花”一场,用了绘成云形的画幕,舞台后部用场桌搭成平台,平台前挡有一块云形景片。天女们站在平台上,犹如在云端之中。《洛神》的舞台,亦设置了云形平台,洛神立于平台的高点,如在九天云霄,增加了舞台的层次,扩大了舞台的空间,突出了人物形象,烘托了舞台气氛。《西施》一剧,设有宫殿内景,西施在宫中舞蹈,情景交融。梅兰芳与杨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一剧,用了绘有近大远小的军营背景画幕,增强了特定情景下的意境。梅兰芳演出古装戏的用景原则是,当布景妨碍了表演时,宁可取消布景。如在演出《黛玉葬花》后,由于换景的方法还比较落后,拖长了换景的时间,造成了剧情的松散,为此取消了已有的闺房和园林布景。
当时对戏曲舞台用布景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的产生,必然要求舞台美术方面的创新。新式舞台的建成,舞台灯光的使用,为舞台用景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纯装饰性的门帘台帐加砌末的传统舞台装置,不仅满足不了创新剧目演出的需要,也制约了旧戏的改革和发展。所以,戏曲舞台上灯光布景的运用,是戏曲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有些人认为,在一些新剧目中,根据剧目的不同题材适当用景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揭示剧本的主题,有助于表现剧情的典型环境,增加舞台层次,扩大舞台空间,烘托舞台气氛,但用景时要考虑整体环境的再现和局部的使用,必须为演员留有充分的表演余地,发挥戏曲演员通过虚拟表演自身带景的优长,不应与表演发生重复和冲突。还有一些人认为,戏曲舞台不宜用景,因为中国戏曲是写意的艺术,处处以抽象为重,最忌写实,用布景纯属画蛇添足。他们认为戏曲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和舞蹈身段来表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并以此激发观众的想象力,通过观众丰富的想象参与到舞台艺术中来,补充和完善舞台上的一切,承认舞台上的一切。如舞台上用了许多布景和大道具,反而会限制演员的表演,阻碍观众的想象力,造成观众和艺术的隔膜。在他们看来,观众来剧场,是看演员的表演和听演员唱腔的,而不是来欣赏舞台上的建筑和风景的。与其在布景上下功夫,还不如下功夫使演员的演出精益求精。
戏曲的舞台美术要不要布景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民国以来的北京戏曲界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但理论上的争鸣,并没有影响艺术实践中的各种探索。不同风格的布景设计,使民国年间的戏曲舞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为后来的戏曲改革提供了借鉴。
[1]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2]引自王登山《杨韵谱先生和奎德社》,见《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十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