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山及其艺术成就

一、金少山及其艺术成就

金少山(1890—1948),原名义,字仲义,满族,北京人。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为京剧著名净角演员金秀山。金少山幼从父学艺,工铜锤花脸,同时向韩乐卿学把子功和架子花脸戏,向何通海学了不少净角开场戏,向屈北奎学了一些花脸诙谐戏,后正式拜德瑁如为“带道师”,步入梨园,与其父演出于北京各戏院。金少山初搭宝胜和班,其后又改搭双庆班、鸿庆班、永庆班等,曾与梅兰芳、朱素云、谢宝云合演《岳家庄》,与王瑶卿合演《金猛关》,与程继先、荣蝶仙合演《秦淮河》,与其父合演《白良关》、《洪羊洞》、《穆柯寨》,与韦久峰合演《审刺客》等,丰富了舞台经验,显露出艺术才华。但当时京剧舞台上名角如林,加之金少山正值变音期,故像他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不被人重视。特别是在其父逝世后,金少山在北京难以独立登台,遂到烟台等地搭班献艺。民国十一年(1922),金少山的嗓音逐渐恢复,他辗转到了上海,先后搭入丹桂第一台、共舞台,与林树森、白玉昆、刘永春等名家合作,演出了《孙庞斗智》等新戏,拓宽了艺术视野。是年冬,梅兰芳来上海演出《霸王别姬》,找不到扮演楚霸王的合适配角,王瑶卿推荐了金少山。经梅兰芳的大管事李春林指导,金少山以魁伟雄壮的扮相,叱咤风云的气势,声若洪钟的唱念,将楚霸王的艺术形象展现在戏曲舞台上,受到观众的一致赞赏,轰动上海滩。从此,金少山的声誉与日俱增。1937年,金少山回到北京,自组松竹社,以花脸挑大梁,邀请周瑞安、陈少霖、李多奎、姜妙香等名家辅佐,在华乐戏院以《连环套》打炮,次日演出头二本《草桥关》,第三日演出《清风寨》、《刺王僚》,第四日演出《遇皇后》、《打龙袍》,连日爆满,北京观众为之倾倒。此后,他还经常与梅兰芳、孟小冬、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合作演出,红极一时,名列净行榜首。因他成功地塑造了楚霸王的艺术形象,故“金霸王”的美誉响遍大江南北。

img

《连环套》金少山饰窦尔墩

金少山作为一名净角演员,有着得天独厚、无可挑剔的条件。与他艺术合作多年的戏曲家翁偶虹称,金少山的嗓音胜过何桂山,表演之精细不让黄润甫,身材之魁梧超出李寿山,武功之娴熟甚于庆春圃。金少山集前辈净行名家所长于一身,是戏曲史上难得的净角全才。他的嗓音高、中、低、宽、厚、亮俱全,虎音、膛音、立音、炸音齐备,头腔、胸腔与鼻腔共鸣的方法用得巧妙得当,唱来灵活多变,随心所欲,自然流畅,具有神完气足,音若洪钟,声震屋瓦的艺术效果。他的唱腔,以快板最见功力,吐字运气自如,快而不乱,流利清晰,字字入耳。如《锁五龙》单雄信痛斥李世民、徐茂公、罗成的唱段,《断密涧》中李密与王伯党的对唱,都具有代表性。他与尚小云、孟小冬合演《大保国》时,三人同唱正工调,悦耳动听,精彩纷呈,成为千古绝唱。在演唱中,他善于借鉴和吸收其他行当的一些唱腔,发展花脸唱腔,新鲜贴切,不露痕迹。他的唱腔在继承金秀山、何桂山唱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金少山的念白吞吐有力,字字千钧,极具功力。他善于运用高、低、宽、细各音,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中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收到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如《连环套·拜山》一场中窦尔墩与黄天霸的对白,《审七长亭》中李七在公堂上的对白。他京白念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此而刻画的太监形象,十分成功,如《法门寺》中的刘瑾,《忠孝全》中的王振,《黄金台》中的伊立,张口说话,举手投足,一副千岁太监的派头,惟妙惟肖。金少山的做派,遵循黄润甫的路数,工架严谨稳健,身段精致漂亮,如《霸王别姬》中操大枪,《闹江州》中舞双斧,《五台山》中的罗汉像,《盗御马》中的马趟子,《清风寨》中的浪子步等,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少山喜听评书大鼓,爱看踢球摔跤,擅养花鸟鱼虫,业余爱好十分广泛。这对他认识生活,陶冶性情,进行艺术创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他借鉴花卉的颜色、姿态用于人物塑造,通过聆听鸟叫,创造了“节节高”的唱腔,用于《锁五龙》和《盗御马》之中,以此表达人物激忿的心情。金少山性情豪爽,仗义疏财,常解囊帮助别人,决不吝惜。但花钱无度,致使晚景凄凉,贫病而终。弟子有吴松岩、赵炳啸。王泉奎、娄振奎亦宗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