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文化对戏曲的重要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外,资产阶级的各种社会思潮也乘机而入。在文艺理论方面,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等也纷纷被引进。对北京戏剧乃至全国戏剧影响最大的是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和以非理性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新浪漫主义。
易卜生的剧作以揭露社会问题著称,他的戏剧理论亦以反映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为己任。1918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为易卜生专号,除发表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袁振英的《易卜生传》之外,还刊登了易卜生的剧作《娜拉》(罗家伦、胡适翻译)、《国民之死》(陶履恭翻译)、《小爱友夫》(吴弱男翻译),集中、系统地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和他的作品。一时,在戏剧界掀起了易卜生热。在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影响下,胡适创作了《终身大事》、丁西林(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创作了《一只马蜂》、《压迫》,欧阳予倩创作了《泼妇》、《回家之后》、田汉创作了《咖啡店之一夜》、侯曜创作了《复活的玫瑰》等揭露封建婚姻和家长制的社会伦理剧。北京大学实验剧团、清华大学新剧社以及燕京大学、女师大等学校的业余戏剧团体演出了《新村正》、《终身大事》、《无事烦恼》、《幽兰女士》、《可怜闺里月》、《一只马蜂》、《压迫》等新剧。
非理性主义在五四时期对中国文化思想界有一定的影响。郭沫若、田汉都曾翻译和介绍过柏格森的著作,鲁迅翻译了日本唯美主义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著作《苦闷的象征》,田汉翻译了新浪漫主义的剧作家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等,在戏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新浪漫主义的影响下,郭沫若创作了《卓文君》、《王昭君》、《聂
》,田汉创作了《南归》、《灵光》、《古潭的声音》,王独清创作了《杨贵妃之死》,陶品孙创作了《尼庵》,白薇创作了《琳丽》等具有反封建意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剧作。
西方的文艺理论主要对新兴的话剧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戏曲的影响,主要是为民族虚无主义者批判和否定中国传统戏曲提供了依据。此外,也起了促进戏曲界运用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
[1]《中国戏曲志·北京卷》。
[2]《蔡元培选集》第14—15页。
[3]《政府公报·命令》1913年6月23日。
[4]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5]齐如山《京剧之变迁》。
[6]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随感录三十九》。
[7]《鲁迅书信集·致李桦》。
[8]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
[9]《鲁迅书信集·致姚克》。
[10]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
[11]鲁迅《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
[12]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张厚载《听歌想影录·新文学家与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