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优秀演员及艺术成就
“后四大须生”和“四小名旦”的出现、女演员的崛起是本时期北京京剧的显著特点。除此之外,北京剧坛在40年代以来,还涌现出文武老生李少春,武生孙毓堃,小生叶盛兰、俞振飞,武丑叶盛章,净角袁世海等一批优秀演员。
李少春(1919—1975),河北省霸县人。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艺兼梆、簧,是著名的南派演员。李少春自幼在家受到艺术熏陶,爱上戏曲艺术。其父为使他成才,从他7岁起就广延名师,曾先后聘请武工教师沈延臣、杨派教师丁永利、余派教师陈秀华来他家指导少春练功学戏。少春学艺刻苦勤奋,无论寒冬酷暑,每日都要学、练十三四个小时。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和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李少春打下了唱、念、做、打全面、扎实的功底。1932年,13岁的李少春就在天津正式登台演出,随后前往济南、南京、武汉等地巡演。1934年,他在上海与梅兰芳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得到梅兰芳的赞许和广大观众的喜爱。1938年,李少春在天津再次登台献艺,声誉鹊起,不久就成为头牌演员。但李少春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于当年秋赴北京,拜在余叔岩门下,继孟小冬后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李少春得余叔岩亲传,并经常与孟小冬切磋技艺,表演艺术得到迅速提高。此时北京剧坛,杨小楼已经去世,余叔岩也息影舞台,李少春集杨派和余派所长,驰骋于京、津、沪舞台上,成为一颗新升的艺术明星。他在继承杨派和余派的精髓,展现传统艺术风采的同时,开始进行编演新戏、改进舞台艺术的实践。1945年,他创作排演了歌颂民族英雄的新戏《文天祥》;1946年,他上演了翁偶虹创作的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百战兴唐》;1948年,他整理改编上演了杨小楼的《野猪林》。
李少春是40年代以来北京剧坛上少有的文武双全的杰出京剧演员。他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韵味清醇,身段边式优美。他的武戏继承了杨小楼的艺术风格,所演《挑华车》、《长坂坡》、《连环套》、《八大锤》、《三岔口》最为精彩;文戏继承了余叔岩的艺术风格,所唱《战太平》、《定军山》、《打金砖》深得赞誉;此外,所演猴戏《闹天宫》、《水帘洞》、《智激美猴王》也备受好评。李少春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在编演新戏和对舞台艺术的革新发展上。如他在《文天祥》“金殿斗贾似道”一场中,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天祥义正严词,怒斥奸佞,其道白在余派的基础上,吸取了麒派那种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念法,使文天祥的舞台形象更具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光彩。《野猪林》原是杨小楼的代表作,经过李少春的加工改编,更突出了林冲的反抗性格,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成为一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优秀剧目。
孙毓堃(1905—1970),祖籍河北河间,出身于北京梨园世家。其父孙棣棠,艺名孙藕香,工青衣。其叔孙棣珊,工武旦。其外祖父俞菊笙,为著名武生演员。孙毓堃受家庭熏陶,幼从著名武功教师范福泰学练基本功,7岁入其五舅俞振庭主办的斌庆社科班学艺,艺名孙斌恒。孙毓堃相貌出众,艺术天赋好,学艺勤奋刻苦,深得俞振庭喜爱,将自己平生技艺全部传给外甥。孙毓堃在科班时,就以“小振庭”的艺名登台演出。后俞振庭年老体弱,就以孙毓堃作斌庆社的主演,挂牌演出。孙毓堃先以《状元印》、《艳阳楼》、《四平山》、《惜惺惺》四剧唱红,又演出了《长坂坡》、《挑华车》、《铁笼山》、《金钱豹》、《青石山》、《恶虎村》、《碧游宫》、《庆安澜》、《莲花寺》、《飞杈阵》等俞派武生戏,做派、风格颇似俞振庭。一时,“小振庭”的名声不胫而走,誉满九城。孙毓堃出科后,决心攀登武生艺术的高峰,拜国剧泰斗杨小楼为师,一面勤奋向杨学戏,一面到剧场潜心观摩杨小楼的演出。杨小楼为孙毓堃的外祖俞菊笙的得意弟子,现孙毓堃拜在他的门下,他既为报师门之恩,又极爱孙毓堃之才,故倾心传授,自己的拿手戏无不秘传于他。孙毓堃不仅学会了杨派的《麒麟阁》、《汉津口》、《连环套》、《坛山谷》、《安天会》等剧目,而且演技有了很大提高。杨小楼逝世后,他的合作者一致推举孙毓堃领衔主演。孙毓堃遂以杨派武生的名义,挂牌演出于吉祥、中和、开明、三庆等戏院,并先后与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筱翠花等合作,巡演于京、津、沪、汉等各大城市,誉满大江南北。
孙毓堃身材适中,扮相英俊,技艺高超,功底深厚。演长靠戏,举止稳健,气宇轩昂,有大将风度;演短打戏,身手矫健,动作敏捷。他的武生表演艺术在俞派的基础上,吸取了杨派的精华,既有俞派勇猛剽悍的气势,又具杨派英武矫健的风范。他演出的《状元印》、《艳阳楼》等杨派剧目,在继承杨小楼“武戏文唱”,刻画人物细腻优点的同时,还发挥了俞派开打火爆,动作刚健的特点,使人物更具阳刚之美。
叶盛兰(1914—1978),原名端章,字芝如。祖籍安徽省太湖县,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祖父叶中定为四喜班净行台柱。父叶春善,工老生,后致力于戏曲教育,为富连成社社长。叶盛兰为叶春善的第四子。他6岁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民小学读书,9岁入富连成社第四科“盛”字班学艺。初学旦角,后因扮相英武有余,柔媚不足,改工小生。叶盛兰向张彩林学得《辕门射箭》、《罗成叫关》、《监酒令》,向萧连芳学得《奇双会》、《借赵云》、《状元谱》、《岳家庄》,向茹富兰学得《石秀探庄》、《雅观楼》、《八大锤》,向曹心泉学得《梳妆掷戟》、《出猎回猎》,向萧长华学得《黄鹤楼》、《临江会》、《群英会》等。他在科班受到诸多名师良好的培养,加之他天资聪明,学艺勤奋刻苦,为他以后成为杰出的小生演员奠定了深厚基础。1930年,叶盛兰科满后继续留富连成社效力,同时拜在程继先门下深造。1931年,应马连良邀请,加入扶风社。在与马连良长期合作的同时,还经常应邀与筱翠花、章遏云、言慧珠、吴素秋、李玉茹、张君秋等同台合作演出生旦戏。1945年自组育化社,挂头牌演出,开创了小生挑班的先例。从此开始编演新戏,进行艺术创新实践。他曾先后排演了全部《周瑜》、全部《吕奉先》、全部《罗成》、全部《十三太保》等武小生戏,赢得“活周瑜”、“活吕布”的美称。
叶盛兰是30年代以来北京剧坛极富盛誉的小生演员。他扮相英俊,气度大方,嗓音宽亮,表演细腻,唱、念、做、打皆精,在艺术上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之为叶派。叶盛兰的叶派小生表演艺术是在继承程继先等前辈小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而形成的。叶派在艺术上的特点,特别注重表现小生的阳刚之美。叶盛兰的发声、行腔等演唱方法,有不少地方借鉴自老生,以老生的气度唱小生唱腔,取其刚劲而避其苍老,以增强小生唱腔的力度,故其音色,虽华丽婉转而不失挺拔峻峭。他的念白,以小嗓宽音为主,大嗓次之,间以小嗓尖音,大小嗓结合自然,圆润流畅,无矫揉造作之嫌。此外,他的念白还讲究口劲和音韵,在湖广音、中州韵之外,加进了昆曲苏白的韵味,具有韵律美;其次,他的念白还强调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区别,其雉尾生、武小生与官生、巾生的念法,或刚或柔,区分细致,安排得当。叶盛兰的表演,身段漂亮,造型优美,武工深厚。如他在《雅观楼》中的“起霸”、《战濮阳》中的“对阵”、《石秀探庄》中的“走边”、《八大锤》中的“车轮战”,以及《群英会》中的“舞剑”,均反映了他精湛的做工和过硬的武工。小生的表演以哭、笑、哀、怒为最难,而叶盛兰却能纵控自如,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表达角色的喜、怒、哀、乐。如他在《得意缘》中扮演的卢昆杰为打动狄云鸾随其下山的“三哭”,在《群英会》中扮演的周瑜闻报蒋干中计过江后的“三笑”,配合身段动作,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叶盛兰非常善于灵活运用传统的程式技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同是雉尾生,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段动作,充分表现出了周瑜的儒气和吕布的蛮气。即使演同一人物,他也能根据情节的变化和舞台演出的节奏,表演出角色性格发展的层次。如他演《小宴》中的吕布,初见貂蝉时因王允在场,故虽贪色如命,亦强作矜持之态;当王允借故避退后,吕布则禁不住手舞足蹈,恨不得立刻和貂蝉结为鸳鸯。叶盛兰将小生的唱、做、念、打统一在塑造人物和刻画性格上,做到了神、形、技兼备且俱佳的艺术境界,将京剧的小生表演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俞振飞(1902—1993),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号箴非。生于昆曲名家,其父俞粟庐对昆曲的声韵和演唱艺术有精深的研究,著有《粟庐曲谱》,被誉为“江南曲圣”。俞振飞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在其父的严格管教下练嗓、唱曲、学习诗词书画。14岁首次登台演出昆剧《牧羊记·望乡》,扮演剧中的李陵。此后,拜名家沈月泉为师,学演昆剧小生。1920年拜蒋砚香为师,改学京剧小生,向蒋砚香学会了《辕门射箭》、《白门楼》、《奇双会》、《罗成叫关》、《群英会》、《借赵云》、《八大锤》等小生剧目。不久,他参加了上海著名的京剧票房“雅歌集”,在票房首演《奇双会》,一炮打响,受到观众的关注。其后,不断登台客串,成为票界著名的小生演员。1923年,程砚秋来上海演出,特聘俞振飞与他合作,在丹桂第一台演出《游园惊梦》。程、俞的合作演出,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受到观众的好评。《新申报》有人撰文称赞这次演出为“绛树双声”,使人“感日月和璧之快”。从此以后,俞振飞与程砚秋经常一起研究昆曲,结为艺术上的知音。1930年,经程砚秋介绍,俞振飞到北京拜程继先为师,严格按传统的规范学习京剧小生的表演艺术。1931年7月1日,俞振飞正式下海,以专业演员的身份首次在北京登台,在中和戏院与程砚秋合作演出了《玉狮坠》。俞振飞虽然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并正式拜在京剧名小生程继先门下,但他非北京科班出身,演出遭到北京戏曲界一些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戏班中一些人的排挤,他伤心不已,托词辞别回沪,后经人介绍到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讲授中国戏曲。1934年,俞振飞经程砚秋再三邀请北上,又一次下海加入鸣和社(后改为秋声社),9月4日在中和戏院演出了程继先亲授的《监酒令》,赢得北京观众的认同。此后,他与程砚秋合作排演了《春闺梦》、《费宫人》、《红拂传》、《青霜剑》、《柳迎春》、《碧玉簪》、《赚文娟》、《鸳鸯冢》、《谐趣园》、《女儿心》等新戏,名扬京都。在此期间,俞振飞还参加过不少堂会戏、义务戏,得以与杨小楼、荀慧生、尚小云、侯喜瑞、金少山、郝寿臣等名家同台献艺。1938年,他脱离秋声社,在北京临时搭班演出。1941年应邀到上海演出,曾与周信芳、黄桂秋、章遏云、新艳秋、童芷苓、李玉茹、吴素秋等合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梅兰芳合作演出《游园惊梦》等,引起轰动。此后,开始与梅兰芳长期合作,经常演出《游园惊梦》、《断桥》、《琴挑》等昆曲和《春秋配》、《玉堂春》、《奇双会》、《凤还巢》、《洛神》、《宇宙锋》等剧。1948年,应邀到香港演出,与张君秋合作演出的《玉堂春》拍摄成彩色影片。
《奇双会》梅兰芳饰李桂枝,俞振飞饰李保童
俞振飞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他的表演艺术,取昆曲和京剧所长,将诗词书画艺术的意境融入舞台艺术之中,塑造了一系列儒雅秀逸、超群脱俗的人物形象,如《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断桥》中的许仙,《琴挑》中的潘必正,《玉堂春》中的王金龙,《长生殿》中的李隆基等,形成以“书卷气”为主要标志,唱念情感真切,做工细腻的俞派表演艺术。他的表演艺术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北京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41年以后虽然不常在北京演出,但偶尔露演,亦给北京戏曲舞台带来清新之感。他的艺术传人主要在上海,但北京的叶派艺术传人叶少兰亦曾正式拜他为师学艺。俞振飞在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方面亦很有造诣,有《俞振飞艺术论集》、《振飞曲谱》及《中国音像大百科·俞振飞系列》传世。
叶盛章(1912—1966),祖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为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社创始人叶春善的第三子。叶春善身为富连成社的社长,对自己的子弟要求非常严格。他担心他的子弟在富连成科班学艺被教师特殊照顾而不能严格要求,便将叶盛章送到朱幼芬办的福清社科班学艺。叶盛章初学文净,后改学丑行。三年后,福清社因故解散,叶春善这才让儿子到富连成社学艺,但约法三章:不许班中教师对叶盛章特殊照顾;严格要求不得迁就娇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破坏班规。叶盛章入科后先学武生,后改学文丑。他先后向萧长华、郭春山学了《一匹布》、《一两漆》、《打杠子》、《审头刺汤》、《群英会》、《法门寺》、《审七·长亭》、《梅玉配》、《连升店》、《胭脂褶》、《秦淮河》等京剧丑角应工戏,并向沈金戈学了《教歌》、《醉隶》、《回营打围》等昆曲丑角戏,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叶春善为了使儿子拓宽艺术发展道路,在继续提高他文丑表演艺术的同时,让其致力于武丑剧目的学习。当时,富连成社没有理想的武丑教师,叶春善特聘武丑名家王长林为他教戏。《时迁偷鸡》、《打瓜园》以及“八大拿”中的所有武丑剧目,叶盛章都得自王长林亲授。后来,为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叶盛章又向沈文成学了《时迁盗甲》,向王连平学了《两狼山》,向曹心泉学了《安天会》、《水帘洞》等戏。经过名家的精心培养和他本人的刻苦勤奋学习,到1925年叶盛章已在富连成社崭露头角,经常与叶盛兰等登台献艺,成为富连成社的台柱。1935年,叶春善逝世后,叶盛章协助长兄叶龙章管理科班的教学、演出等工作。1936年,组建金升社,成为第一个挑大梁、挂头牌的武丑演员。在此期间,他根据当时观众的审美要求和自己的艺术特点,编演了《徐良出世》、《智化盗冠》、《欧阳德》、《藏珍楼》、《铜网阵》等戏,对一些传统剧目也采取加头添尾的方法,老戏新演,以适应观众的欣赏需要。1947年,他应南派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的邀请,到上海黄金大戏院,与盖叫天合作演出《三岔口》。他以行走如飞的矮子功,热烈火爆的摸黑开打等精湛技艺塑造了一个心毒手辣的黑店主,与盖叫天高超的武打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轰动上海滩。
《闹天宫》叶盛章饰孙悟空
叶盛章以艺术功底深厚,戏路宽广,文武昆乱无所不精而著称。他的文戏以戴白髯口的老头戏最为拿手,如《一两漆》中的苟阴阳;昆曲戏以《教歌》、《醉隶》擅长;武丑戏以扮演《九龙杯》、《连环套》等戏中的江湖侠客义士最为著名;特别令人称赞的是他在《义侠记》中塑造的武大郎,《活捉三郎》中塑造的张文远,《时迁偷鸡》中塑造的时迁,《起布问探》中塑造的探子,生动传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三岔口》中运用娴熟的武打技巧,塑造的黑店主刘利华的形象,更是脍炙人口。他在艺术上广泛吸收,勇于进取,颇多创新。如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编演的新戏《徐良出世》、《智化盗冠》、《酒丐》、《欧阳德》、《白泰官》、《藏珍楼》、《铜网阵》等吸收了武生端庄英武的表演风格和武净粗犷豪放的身段,塑造出武艺高强、为人机警、爱打抱不平、为民除害的绿林豪杰徐良;拾金不昧、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酒丐范大杯等新的舞台艺术形象,丰富和发展了武丑的表演艺术。他演出的传统戏,亦不是照搬老路,而是采取了添头加尾的方法,推陈出新,旧戏新演。如将《盗甲》改成《雁翎甲》;将《盗银壶》扩大为《佛手橘》;将《五人义》变为《十三太保闹苏州》等。他在这些剧目的排演中,从剧情和人物出发安排唱念做打等各种艺术技巧,设计舞台美术,既适应了观众求新的欣赏要求,又发展了自己的舞台表演艺术。
李多奎(1898—1974),原名万选,字子青,曾名多魁。河北河间人。9岁入庆寿和班,学梆子老生,11岁就登台演出。12岁入三乐科班改学京剧老生,17岁变声后从龚云甫的琴师陆砚亭学胡琴,后嗓音逐渐好转,常由陆砚亭操琴调练嗓音。26岁时嗓音完全恢复,高、宽、脆、亮俱全。龚云甫见状,劝其改学老旦。李多奎遂拜在罗福山门下,初演《太君辞朝》、《钓金龟》,由陆砚亭操琴,大获成功。1929年,随程砚秋到上海演出,受到沪上观众的好评。此后,与高庆奎、金少山等合作,演出于京、津、沪等地。
《太君辞朝》李多奎饰佘太君
李多奎常演的剧目有《钓金龟》、《行路哭灵》、《太君辞朝》、《遇皇后》、《打龙袍》、《望儿楼》、《游六殿》、《滑油山》、《四郎探母》、《三进士》等。他的表演艺术以唱工见长,嗓音洪亮苍劲,行腔自然流畅,韵味醇厚,中气十分充沛,势如穿云贯石。他的演唱,非常讲究用气。他认为:“气为音之本,无气无声。”他在演唱实践中总结出换、偷、提、喷、吞、吐、收、放等用气的方法,并加以巧妙运用,使唱腔更好地抒发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更体现出声乐的美感。李多奎受教于罗福山,又得到龚云甫的指导,后又吸收了谢宝云的老旦演唱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立了苍迈清越、韵味醇厚的老旦新腔,世称“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