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德社及新派京梆子的衰落

第五节 奎德社及新派京梆子的衰落

代山陕派京梆子而兴,以女伶为主体的新派京梆子(或曰直隶梆子),于辛亥革命后,达到了极盛时期。但为时极为短暂。“……民国十年(1921)以后,日就衰弱,仅有秦凤云一人支持残局。后来李桂云继之。然而,已颓之势岂是少数人所能挽回。”[23]其实,新派京梆子的衰落,不仅是人才的匮乏,缺少后起之秀,更为主要的是社会的动荡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环境日趋恶化所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使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梆子艺人大批逃入关内开始,京梆子就因演出市场低迷,剧场不上座而开始全面的衰落。1936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北平成了战火的前沿。在日伪的威胁下,艺人星散,戏班纷纷解体,京梆子受到致命的打击。杨韵谱引退,李桂云息影舞台,所谓“道北”的大戏园,已不再有京梆子的踪影,喜好梆子的观众,只能到天桥的小戏园去寻找那高亢激越的燕赵之声了。

据刘云甫老人谈:“日伪时期,在天桥小小茶园,京、梆同台,开锣戏是银娃娃、麻子红(工老生,后在新中华河北梆子学员班任教)的一出梆子,中间还有李凤元、李云卿(二位后皆为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演员兼教师)夫妇的一出梆子。”由于战争的影响,曾经雄踞剧坛的京梆子,已是奄奄一息。到北平解放前夕,面临末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更加疯狂地镇压人民,钳制文化。在戏剧界,表现民主和反抗精神的优秀剧目被禁演,麻醉人民、毒害人民的坏戏充斥舞台,著名演员纷纷息影,大批艺人流离失所。为了糊口许多艺人兼做小贩,如著名演员崔灵芝的琴师吴明瑞去卖杏仁茶,李桂云的琴师刘云甫卖香烟,演员苏凤娟卖窝头。有的女演员甚至被迫做了官僚豪绅的妾小,有的沦为娼妓,受尽欺凌侮辱。这时的京梆子已衰落凋零,濒于灭绝。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李桂云目睹了解放军入城时威武雄壮的英姿,使她感受到了京梆子中兴的曙光。于是她立即出面邀集星散在各个角落的京梆子老艺人刘云甫、杜元庆、千盏灯、李凤元、张益吉等,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助下,掀开了京梆子新的一页。

[1]《河北梆子史料》“访问集一”,河北省戏剧工作室1960年编印。

[2]张笑侠《蒹葭簃戏话》。

[3]醒石《坤伶开始至平之略历》。

[4]杨韵谱《答记者问》。

[5]王小波《组织奎德社之经过》。

[6]杨韵谱《答记者问》。

[7]② 《戏剧月刊》一卷二期。

[8]非非《刘喜奎一身谈片录》。

[9]《刘喜奎一身之杂谈》。

[10]《中国戏曲志·天津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11]非非《刘喜奎一身谈片录》。

[12]《中国戏曲志·天津卷》。

[13]《戏剧月刊》一卷六期。

[14]《戏剧月刊》一卷六期。

[15]岳安《金刚钻》,见《燕赵名伶传》。

[16]《优伶小传》。

[17]《北京女伶百咏》。

[18]杨韵谱《答记者问》。

[19]春林、薛慧波《秦凤云》,见《燕赵名伶传》12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

[20]春林、薛慧波《秦凤云》,见《燕赵名伶传》12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

[21]《北京女伶百咏》载《张小仙外传》。

[22]《河北梆子音乐概论》。

[23]《谈谈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