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霜的表演艺术

八、白玉霜的表演艺术

白玉霜(1907—1942),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冀东古冶人。原姓卢,生母卢王氏,白玉霜从小因家贫卖给李卞氏,改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养父李景春(艺名粉莲花)搭天津孙家班,与孙凤鸣合作,工旦。另一说,李景春(粉莲花)为白玉霜生父。白玉霜11岁时,在同庆落子馆向刘某习京韵大鼓,14岁拜孙凤鸣(艺名东发亮)为师,改学莲花落,取艺名白玉霜。曾受张百顺、王玉昌指点,在天津为当红莲花落演员花莲舫“挎刀”,唱开场戏或演配角。由于她“打鼻子走音”的低腔落子被观众认为“调不正”受到冷落。后来,白玉霜自组华北戏社,请坐科于孙家班能编善导的小生演员安冠英加盟,与司鼓龚万才,琴师焦景俊密切合作,迅速打开局面。1931年10月率班进入北平,在哈尔飞、城南游艺园,广德楼等戏园演出,取得很好效果。1934年,因演《拿苍蝇》一剧有一些不健康表演,被北平市长袁良以“有伤风化”为名逐出北平。

在白玉霜徘徊、游弋于营口、奉天、开原一带勉强维持的困难时候,上海恩派亚大戏院邀请白玉霜赴沪。白玉霜与早在上海的钰灵芝、爱莲君三班联手会串蹦蹦戏(莲花落)轰动上海滩,引起上海文化界一场争论。尽管不乏极少数人攻击、诟病言词和评论,白玉霜却获得广大上海民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非常好的上座率给他们很大鼓舞。进步文艺家、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赵景深、阿英等充分肯定和积极帮助白玉霜。欧阳予倩为她编写评剧《潘金莲》,洪深为她编写了评剧《闫婆惜》,京剧名伶赵如泉帮她排演了《河东狮吼》等剧。1936年,白玉霜主演了洪深主持拍摄的第一部以描写评剧艺人命运为题材的影片《海棠红》,赢得大江南北广泛赞誉。

1937年白玉霜回到北平,往返奔波于平、津两地,直到1942年卧床不起,住进北京德国医院,因病长逝。

白玉霜自幼聪慧,有灵性,好动。投身艺苑后,很多时候仍不愿拘于一格,学到的东西总愿改动,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她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表演艺术家。她演的风流泼旦,闺门怨妇,烈性名妓,绣阁千金等无不生动、可信。虽然身材较高,但很会运用,马寡妇的淳厚、壮硕和红娘的灵动、俏丽等,都演得恰如其分。她嗓音偏低,但音色宽厚,很有感染力。她根据自己条件把唱的调门降下来,重新编腔。她的演唱有声、有情、有韵味,有人物,非常悦耳动听,有极鲜明的特色,让人一听腔,就知道是白玉霜。

她不仅创造了许多新剧目,而且在唱腔上,为适应北京百姓的情趣和习惯,开始将“大口落子”,逐步改成“小口落子”,使粗犷、豪放、朴素、苍劲的演唱风格向细腻和丰富的旋律性转化;在语言方面,尽力去除冀东地区、唐山地区、奉天地区语言特点,采用北京语音演唱和念白;在表演上,借鉴并吸收京剧的一些程式与规范,加以改造利用。她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毕生努力,创立了评剧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白派”艺术,为北京的评剧建设与发展、完善,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评剧皇后”,同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合称评剧“四大名旦”。

和许多有为的艺术家一样,白玉霜受特定时代和观念局限,有她的不足和弱点。这主要表现在对一些不健康表演的认识方面。北京《拿苍蝇》事件后,在上海演“《玉堂春》的关王庙一场里,还要在周仓像后,和王三先生来一回极不堪的表演。”这类迎合一些观众低级趣味的表演[17],不仅使她本人的声誉受到影响,也在观众中对评剧造成一些不良印象,这是连她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白玉霜36岁,英年早逝,令人非常惋惜。

她擅演剧目有《杜十娘》、《牧羊卷》、《珍珠衫》、《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秦香莲》、《情天恨海》、《阎惜姣》、《潘金莲》、《海棠红》、《玉堂春》等。她一生未婚,养女小白玉霜继承了由她创立的“白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