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仙(1900—1948)
艺名金钢钻。原籍河北沧州,生于北京。其父为武弁。她九岁时拜刘小仲与青菊花为师学梆子青衣。不久即以客串名义借台学艺,12岁以金钢钻为艺名,演出于京城的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她身材矮小,扮相妩媚动人,嗓音天赋极佳,曾先后作艺于津、沪、汉、京及东北、西北等地,皆获好评。后久居天津。
河北梆子《桑园会》金刚钻饰白氏
《霓裳艳影录》[13]一文记她:“貌美色壮,习秦腔青衣。代小香水而继兴,天赋特殊之喉。当民国三四年间,与小香水在中和园。习处既久,凡香水所演之戏,皆能心领神会,更能取其所长,去其所短。秦腔尖音易,而团音难。莹仙独能以团音胜,实更超乎香水之上。近日皮簧盛行,秦腔几在天桥淘汰之列。大栅栏一带剧场,后三码戏,无复有秦腔戏码,独金钢钻一入京师,仍然以秦腔为大轴。久负盛名之金少梅同隶一台,亦自愿避其锋。晚近女伶,大半恃目挑眉语,为叫座能力,莹仙独不然,不求诡遇,而声誉始终不衰,其技艺洵足惊人。且秦腔外,亦兼解皮簧,如《空城计》串须生,《朱砂痣》串青衣,皆偶为之;而《十八扯》中之定军山、开山府、劈三关三段,尤为擅长。虽个中斫轮老手,以自叹弗如,或劝其改习皮簧,以投时尚,莹仙殊不愿,自知于秦腔功力已深,舍固有之技能,而袭人皮毛,知者所不为。平日束身极严,下装后,人欲踵门一瞻色相,辄遭拒绝。”[14]
《北京女伶百咏》评她是“美玉精金,人间至宝。”有诗曰:“穿云裂石有高调,玉质金相信贵人,此是世间无价宝,可怜现作女伶身。”有文称赞她:“秦腔青衣,貌美色壮,声如裂帛,孤芳自赏。于闺门旦尤宜。虽艺事全学香水,而人之欢迎者,比香水为甚。工演《三世修》、《机房训》、《清风亭》、《玉堂春》各剧。而《打鱼藏舟》兼《入府》,能将处子羞涩多情之态,描写殆尽,为女儿增无限身份。”
近人评:“她的唱调高,通常D调或E调,行腔多在高音区盘旋,每句唱腔尾部余音,宛如金属震动,悠扬动听。”她还吸收了“老生行当唱腔中刚劲部分,加入夯音、腭音等技巧,听来别有特色。板式方面也多有变化,如〔反调二六板〕(亦称〔反梆子〕)、〔悲调二六板〕等,均为她所创”。“她的唱、念字音,使用京腔京调……唱出的声调淳厚、隽永”[15]。王莹仙对京梆子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私淑其艺者甚众,秦凤云为其中佼佼者,曾被誉为“小金钢钻”。
王莹仙被誉为“青衣四杰”之一。《戏剧月刊》载《菊部大事记》对其行踪多有记载。吴菊痴作于1934年的《平市戏班调查记》就金钢钻有如下一段记载:“今春经高廷梁等合组庆合成社,以小香水、金钢钻为台柱,并有武生赵紫云等九十余人,长期出演于广兴园、哈尔飞、华乐园等场所。以演出《万里长城》、《党妻同恶报》、《丁香割肉》诸剧,上座极佳。”
王莹仙于20世纪30年代曾主演时装戏《庚娘》、《珊瑚传》(奎德社演出本)及《烟鬼叹》等剧目。并积极参加为上海“五卅”惨案受害工人举办的筹款义演。
广德楼戏单
王莹仙于1928年与刘汉臣结婚,夫妻二人常同台演出《武家坡》等剧。后离异再嫁梁达子。
20世纪40年代,梆子已没落,但王莹仙仍以“秦腔门户支柱自任”,与香水、银达子等固守天津中华茶园。时报赞她们:“秦腔不致绝种,实在是他们的伟大功绩。”
王莹仙后来和小香水一样,为烟毒所害。由于长年嗜毒而百病丛生,体力衰弱。40多岁就难以应付繁重的演出。为生活所迫,只能带病登台。终于1948年4月9日在天津中华茶园演出《拾柴》时,坚持至终场,猝然昏倒于后台。经同班同仁送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上午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