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原名北平戏曲专科学校,一度改称中华戏曲音乐院戏曲学校,附属于中华戏曲音乐院南京分院,1935年改名为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后改今名,为我国第一座新型的戏曲专科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成立,初创时校址在崇文门外木厂胡同路南,民国二十五年迁至北皇城根椅子胡同。首任校长为著名戏剧家焦菊隐。1935年焦菊隐出国考察戏剧,辞去校长职务,由著名戏曲作家、中国戏曲音乐院南京分院副院长金仲荪担任校长。王瑶卿、余叔岩、马连良、曹心泉、高庆奎、丁永利、程永龙、文亮臣、包丹庭等戏曲名家担任专业课教师。学制7年,招收10岁至13岁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男女生。入学先要经过教师的测试,录取后还要经过两个月的试读,经考察合格者,家长向学校签订保证书后才算正式入学。

img

焦菊隐像

学校采取新旧结合的办学方针,专业课仍采用科班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通过基本功训练、分行当学戏、排练演出,使学生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和本行当技艺,积累舞台演出的经验。在专业课之外,开设了国文、历史、外语、地理、算术等文化课,聘请专职教师授课,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成为有文化修养,有创造才能的新型戏剧人才。华粹深、吴晓铃、陈墨香、佟晶心、翁偶虹等著名学者曾担任过该校的文化课教师,焦菊隐和金仲荪亦兼课,讲授文艺和戏曲理论知识。在培养人才上,亦采取普遍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对有特殊艺术天赋的学生,学校特聘专门教师来校授艺或到教师家里去学艺。如学校为培养宋德珠,曾特聘著名武旦九阵风阎岚秋为师,予以亲授,为了培养王金璐,曾特聘马连良教他老生戏,特聘李洪春教他红生戏。

img

北平戏曲学校学生赴天津表演

管理方面,首开男女合校先例,使男女同学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废除了拜祖师爷、体罚等封建落后制度;成立学生自治会,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开办消费合作社,既方便了学生购买小商品的需要,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学生着统一的服装,男生在冬天穿黑色中山装,披斗篷;夏天穿白色中山服,戴大沿帽。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发。学生走到街上,给人以新鲜、朝气蓬勃之感,与穿长袍马褂的科班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校讲究卫生,学生宿舍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白单子,整洁干净;食堂、教室设备齐全,窗明几净。学校良好的管理和学员生动活泼的精神面貌以及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经常有外国友人来参观,亦引起日伪的关注。1941年日伪当局欲接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金仲荪得知消息后以资金不足为由,解散学校。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从成立到解散的11年时间里,排演了大量的传统戏和新戏,传统戏如《高平关》、《山海关》、《昊天关》、《二龙山》、《黑狼山》、《美良川》、《神州擂》、《盂兰会》、《蔡家庄》、《火云洞》、《乾坤圈》、《闹昆阳》、《夺太仓》,新戏如《九莲灯》、《宏碧缘》、《美人鱼》、《红鬃烈马》、《鸳鸯泪》、《同命鸟》、《三妇艳》、《百鸟朝凤》、《蝶恋花》等。共培养5届三百多名学生。其中德字班的宋德珠、傅德威、何德亮等,和字班的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等,金字班的王金璐、李金声等,玉字班的李玉茹、高玉倩、侯玉兰、白玉薇等,永字班的陈永玲等,在毕业后都成为杰出的京剧演员。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中国的戏曲艺术教育揭开了新的一页,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新型的戏曲学校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