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簧班中的京派昆曲
昆山腔传入北京以后,长期在宫廷演出,在剧本台词、吐字发音、声腔乐谱、表演动作、装扮道具、伴奏场面等诸方面形成了有别于民间的宫廷规范化的演唱和排场风格,戏曲史家称之为京派昆曲,亦称京朝派昆曲。清光绪中叶,梆子、皮簧兴盛,昆曲迅速衰落。至民国初年,北京戏曲舞台上已经没有专演昆曲的职业班社,只在皮簧戏班里还留有昆曲演唱的一席之地。昆曲是西皮和二簧之外皮簧班的主要声腔之一,在清末民国初年尚有百余出昆曲经典剧目保留在皮簧班里,如开场吉祥戏《天官赐福》、《八仙庆寿》、《财源福辏》、《富贵长春》、《文昌点魁》、《六国封相》、《卸甲封王》等无一例外皆是昆曲戏,武戏开打时穿插的唱腔只有用昆曲套牌来完成。昆曲曲牌还广泛用于皮簧戏各种情节和场合,如摆宴、起驾、发兵、出操、回操、修书等。昆曲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程式,以及脸谱、扮相、锣鼓经、场面管弦乐伴奏等皆构成了皮簧戏的有机组成部分。
皮簧班中的京派昆曲之所以能形成和延续,还依赖皮簧艺人们公认的两条标准:一是以“昆乱不挡”作为皮簧演员和乐师衡量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二是以“昆曲开蒙”作为皮簧科班培养艺徒的途径,由此而使得昆曲、皮簧兼擅的优秀演员层出不穷。
清末民国初年,宫廷散出的昆曲艺人硕果仅存昆旦乔蕙兰,昆曲乐师尚有普阿四、沈立成、方秉忠、陈嘉梁等。昆曲、皮簧兼擅的生角演员首推谭鑫培。谭鑫培(1847—1917),初习武生,所会昆曲曲牌独多,后工老生,常演《别母乱箭》等,晚年曾亲自为杨小楼传授《铁笼山》中〔八声甘州〕曲牌。旦角中首推陈德霖。陈德霖(1862—1930),号漱云,祖籍山东黄县,幼入北京恭王府出资杜步云主持的全福昆腔科班学昆旦,艺名金翠。班散则转入程章圃主持的四箴堂科班,昆曲、皮簧兼习,功底深厚。出科后搭三庆班,曾选入昇平署,在宫内演出。他常演的昆曲剧目有《昭君》、《断桥》、《絮阁》、《琴挑》《游园惊梦》、《乔醋》、《小宴》等。四箴堂科班出身,昆曲、皮簧兼擅,曾入宫演出的演员还有武生张淇林(1862—1921),擅演《安天会》、《麒麟阁》等。此外还有老生李寿峰,花脸钱金福、李寿山、叶福海,小生陆杏林等。出身于胜春奎科班,曾在清宫演出,昆乱兼演者有丑角王长林、武花脸兼架子花脸李连仲、昆丑陆金桂。晚清北京开办的小荣椿科班,学徒开蒙必须先学三四十出昆曲戏作基础,再学皮簧戏。小荣椿科班出身,昆乱不挡,对京派昆曲传承起了重要作用的演员有武生杨小楼、老生叶春善、小生程继先、花旦郭际湘、昆丑郭春山以及蔡荣贵、朱天祥、谭春仲、冯春和等。民国初年,从昇平署散出昆乱不挡的名角还有老生王凤卿、小生冯蕙林、小生朱素云以及六场通透的乐师梅雨田等。虽然民国初年北京皮簧班中的昆曲名家群星闪烁,但戏曲舞台上的昆曲演出却十分冷落。在沉寂的昆曲萧条局面中,仅见民国元年(1912)正乐育化会义演有陈德霖的昆曲《昭君出塞》。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年(1912—1914)花脸演员何桂山偶在开场戏中演过《火判》、《山门》、《嫁妹》。民国三年(1914),朱桂芳演过昆曲《金山寺》。民国四年(1915),程继先唱过《探庄》、《雅观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