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旦角演员及其表演艺术

六、其他旦角演员及其表演艺术

民国年间活跃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的著名旦角演员,除王瑶卿和四大名旦外,还有徐碧云、于连泉、朱琴心等。

徐碧云(1905—1971),祖籍江苏元和,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徐承翰为三庆班演员。曾和程长庚同台演出,并被选为内廷供奉,入宫献艺。父徐宝芳,为京剧小生演员。长兄徐兰沅为著名琴师。徐碧云7岁从丁连升学京剧武生,后在萧长华建议下,拜吴菱仙、吴彩霞为师,改学旦角。十二三岁时入俞振庭的斌庆社科班学艺,取名斌喜,工武旦。后又向著名梆子旦角演员侯俊山学演花旦,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唱念做打基础。科班毕业后留斌庆班,以文武旦角挑大梁演出。徐碧云脱离斌庆社后,由赵玉秀出面邀请程继先、萧长华等加盟,在中和戏院演出1至8本《玉堂春》,一炮打响。后又邀请杨小楼、金少山、龚云甫、王凤卿、雷喜福、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等名家同台演出,名声大振。1927年,《顺天时报》评选旦角演员,他以《绿珠》一剧入选“五大名旦”之列。

徐碧云以技艺全面,文武昆乱不挡著称。他常演的青衣戏有《汾河湾》、《教子》、《宝莲灯》、《贩马记》等;武旦戏有《摇钱树》、《泗州城》、《演火棍》、《扈三娘》;刀马戏有《花木兰》、《大英杰烈》、《穆柯寨》、《盘丝洞》等;昆腔戏有《思凡》、《乔醋》、《琴挑》、《春香闹学》、《刺虎》等;小生戏有《群英会》、《白门楼》、《黄鹤楼》、《辕门射戟》等。在上演传统剧目的同时,他还排演了《绿珠》、《褒姒》、《虞小翠》、《薛琼英》、《骊珠梦》、《聂小倩》、《情痴》、《红衣女侠》等新戏,其中尤以《绿珠》受人称道。此剧写美女绿珠遇盗,被石崇所救。中书令孙秀欲夺绿珠,以谋反罪将石崇置于死地。为报答石崇救命之恩,绿珠坠楼而死。1927年7月17日首演于北京中和戏院。徐碧云在此剧中,充分发挥了他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大段流水板,随着剧情节奏的快慢和人物感情的起伏而行腔,字眼清晰,听来如行云流水,珠走玉盘。表演中应用了翎子舞、抢背等高难动作,十分精彩。

于连泉(1900—1967),号桂森,字绍卿,又名红霞,艺名筱翠花。原籍山东蓬莱,生于北京。9岁入鸣盛和科班学艺,拜于日红为师学梆子旦角,启蒙戏为《梅降亵》、《杀狗》、《紫霞宫》。两年后拜陈晓云为师改学京剧青衣,学会《南天门》、《二进宫》、《战蒲关》。班主郭际湘认为于连泉适合演花旦,又让他改学花旦,并亲自传授,重点培养。1912年鸣盛班解散后,他曾在民间流浪卖艺,跑野台子充当临时演员。1915年偶然代因病不能上场的演员李连贞演出《遗翠花》中的丫鬟翠香获得成功,被萧长华破格录取为富连成学员,并为他起艺名筱翠花。在富连成科班的3年里,于连泉一边学艺,一边演出,技艺得到全面提高。1918年出科后留富连成演出,第一出戏为《红鸾禧》,名丑王长林为其配演剧中的金松,大获成功。从1920年起,他开始唱大轴戏,除在富连成演出外,还曾搭双庆社、喜群社、斌庆社,与俞振庭、程继先等合作演出过《长坂坡》、《战宛城》、《大英杰烈》、《奇双会》等戏,很受观众欢迎。1921年到汉口演出。1922年与余叔岩合作到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红鸾禧》、《贵妃醉酒》、《战宛城》、《坐楼杀惜》、《戏凤》、《马上缘》、《穆柯寨》等,珠联璧合,极受观众的赞誉。他以妩媚的扮相、细腻的做功、清晰的念白、丰富的表情确立了他在京剧旦角中的地位,被称为“筱派”。在上海期间,他观摩了冯子和等人的时装新戏,并向冯学了昆剧《借茶》。1923年他与郝寿臣、九阵风、侯喜瑞、高庆奎组成庆兴社,在华乐园演出了全本《七擒孟获》,他在剧中扮演祝融夫人,披长发,插羽毛,戴耳坠,别胸花,美貌姣妍,令观众耳目一新。这一年,他还与朱素云合演了《得意缘》,与徐碧云合演了《虹霓关》,与王又宸合演了《坐楼杀惜》等。1926年,他组建庆生社,排演新戏《貂蝉》。1927年组建玉华社,邀请高庆奎、孙毓堃在华乐戏院排演了全本《庆顶珠》,在开明戏院演出了全本《梅玉配》;还邀请李连贞、黄润卿等演出了全部《金山寺》。1931年,恢复庆生社,在中和园上演全本《义侠记》、全部《活捉张三郎》,并演出了《画春园》(又名《宣化府》《鸡鸣驿》)《吐蕃国》、《海慧寺》等。1932年,上演全本《樊梨花出世》,并演出《双钉记》、《双铃记》等。1935年,他参加马连良的扶风社。1946年曾应邀到上海黄金大戏院作短期演出。

img

《花田错》于连泉饰春兰

于连泉的戏以做功见长,尤善跷工和台步。他非常善于描摹妇女的姿态和动作,通过面部的表情和身段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在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同时,大胆创新,对旦角的扮相做了不少改进,如以水钻头面代替传统的珠花头面,始创于他。《七擒孟获》中祝融夫人的装扮,对传统旦角的装扮做了大胆的改革,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给人以新奇之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于连泉对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影响很大,毛世来、李玉茹、白玉薇、张君秋、陈永玲、高玉倩等都曾得到他的传授。

朱琴心(1901—1961),原名琇,浙江湖州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较高的文化,并懂英文。父早逝,家贫,朱琴心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任英文速记员。他自幼酷爱京剧,与蒋君稼、林钧甫、臧岚光号称票友中的“四大名旦”。后下海从艺,拜陈德霖为师学青衣,拜田桂凤为师学花旦。因扮相端庄清秀,嗓音清脆甜润,登台后不久就誉满南北。20年代末,北京《顺天时报》评选观众喜爱的旦角演员,朱琴心名列徐碧云之后,为第6名,由此可见其在观众中的地位。朱琴心成名后曾参加杨小楼的松庆社,在开明戏院演出,后又参加万子和的戏班,唱头牌旦角,演出于华乐戏院。常演的剧目有《陈圆圆》、《红鸾禧》、《御碑亭》、《虹霓关》、《打花鼓》、《珠帘寨》、《法门寺》、《四郎探母》、《奇双会》、《乌龙院》、《汾河湾》、《花田错》等,其中《陈圆圆》、《红鸾禧》最受人称道。《陈圆圆》一剧是1923年在北京开明戏院首次上演的。朱琴心扮演陈圆圆,先为歌妓,后为夫人,最后为道姑,扮相艳丽,表情传神,生动地表现了陈圆圆在动乱岁月中的不幸遭遇。杨小楼配演吴三桂,钱金福配演李自成,侯喜瑞配演多尔衮,旗鼓相当,加之配有华丽新颖的布景,绚丽多姿的歌舞场面,非常吸引观众。朱琴心在《红鸾禧》一剧中扮演金玉奴,生动表现了她对莫稽由怜到敬,由敬生情,由爱到恨的心态变化历程,充分显示了他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在“五四”民主思想的影响下,朱琴心还上演了《曹娥投江》、《无双》、《王熙凤》、《摔玉负荆》等带有反封建意识的新戏。在演戏之余,朱琴心常闭门读书、翻译、写作,有《化妆术》、《表情说略》、《论艺术》等著作传世。30年代以后,他很少演出,40年代中叶去了台湾。

img

《海潮珠》于连泉饰棠姜、马富禄饰齐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