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专戏剧系
1925年,北洋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恢复了停办已久的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以赵太侔和余上沅为首的一批从美国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商请教育部在该校增设了戏剧系。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教育机构。重建的北京艺专由林风眠任校长,闻一多任教务长,赵太侔任戏剧系主任,余上沅任教授。1925年10月,戏剧系招生。第一届学员有张兰璞、王瑞麟、谢兴(章泯)、张鸣琦、匡直、韩廷让、黄云谷、杜联齐、王泊生、吴瑞燕、范映霞等二十几人。
戏剧系分设表演、图案两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戏剧概论、舞台装置、化妆术、习演、戏剧文学和发音学等。习演课上排演了田汉的《获虎之夜》、丁西林的《压迫》和《一只马蜂》。1926年5月举行了第一次公演,深得报界的好评,在北京轰动一时。
由于师资缺乏,资金拮据,到了第二个学期,北京艺专戏剧系已完全陷入困境,课也开不过来。此时,余上沅等人提出了“国剧”主张,希望促成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洋戏剧的完美结合。于是在戏剧系增加大量的戏曲表演课程,每星期上十几个小时的台步、唱工、科白和做工课,使戏曲课程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分裂。1926年5月5日,戏剧系学生张兰璞、黄云谷、左明、王瑞麟和常小英组织了五五剧社。他们反对把戏剧系办成第二个富连成班。他们积极活动,组织了四次公演,剧目有《压迫》、《兵变》、《说不出》、《赵阎王》,并应邀到天津演出了一次。他们还在《世界日报》上创办《戏剧》副刊,先后编辑了六十六期,以宣扬自己的戏剧主张,与余上沅等提出的“国剧”的理论相抗衡。其中一些主要文章,由左明汇编成《北国的戏剧》一书出版。至十月,剧社增至三十余人。
1928年8月,赵太侔被迫离开学校,余上沅撤消了戏曲课程。但戏剧系已经人心涣散,难以组织教学活动。同年10月,熊佛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余上沅聘请他任戏剧系主任兼教授,自己则到上海大学任教师去了。
在美国留学期间,熊佛西创作了话剧《甲子第一天》、《一片爱国心》、《洋状元》和《长城之神》等,并撰写了《论剧》等一批理论文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戏剧活动经验。接办戏剧系后,熊佛西主持招收了第二期学员,有张季纯、肖昆等十多人,女生占三分之一。他一改戏剧系原来单纯培养表演和舞台美术人员的方针,认为中国话剧艺术不仅需要演出人才,还急需创作、理论、批评、宣传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各种人才。戏剧教育需造就“普通戏剧各种技能与知识的全才”,要培养能够指导戏剧运动发展的“领导的才干”。[8]他的思想对于推动话剧运动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熊佛西不但开设了《编剧》、《西洋戏剧文学》、《西洋戏剧史》、《戏剧原理》、《中国戏曲史》、《皮簧昆曲研究》、《元曲》等专业课程,还开设了《国文》、《英文》、《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建立起戏剧教育的基本体系。1927年1月,熊佛西主持了戏剧系的第二次公演,演出了他自己创作的《一片爱国心》和丁西林写的《亲爱的丈夫》。《一片爱国心》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北大、清华的学生踏雪前来看戏,该剧连续演出了一个多月。
1927年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6月,军阀张作霖自任“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执行总统任务,对思想文化界实行高压控制。北京许多文化名人被列入黑名单。学者、教授、作家纷纷南下,北京文化界一片荒凉。军阀政府发现戏剧系中有共产党的活动,逮捕了王瑞麟、章泯、肖昆、杨子戒等人,并以戏剧系“都是共产党”的罪名,勒令解散,熊佛西被迫离开北京艺专,戏剧系由此受到严重挫折,不得不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