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历史的思考

六、历史的思考

戏曲改良运动已成为过去,但过去的事情仍不免留有余韵,令人思考。戏曲改良运动中新戏大量涌现,兴起之迅猛,涉及社会面之广,与观众情感共振之大,远远超过旧有剧目之上。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多见的盛况。仅以京剧为例,“几十年内增长了五六百出新戏。”[9]当时排演新戏成为一种“风气”。即使是个不甚出名的演员,也要编演新戏。这些新戏从内容上分,一为时装新戏;二为古装新戏。时装新戏如:《新茶花》、《黑籍冤魂》、《一元钱》、《电术奇谈》、《孽海波澜》、《摩登伽女》、《家庭祸水》、《女子爱国》、《女侠秋瑾》、《爱国血》、《惠兴女士》、《恩怨缘》、《一念差》、《仇大娘》、《铁血彩裙》、《水底情人》、《虎口鸳鸯》等。古装新戏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洛神》、《红拂传》、《宇宙锋》、《青霜剑》、《文姬归汉》、《丹青引》、《钗头凤》、《红楼二尤》、《霍小玉》、《秦良玉》、《汉明妃》、《蓝桥会》、《陈圆圆》、《人面桃花》、《龙女牧羊》等。这些新戏大都出现于民初,很多剧目是梨园泰斗如王瑶卿、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高庆奎、马连良、徐碧云、杨小楼等的“走红”戏。可以说,当时正是“四大名旦”以新戏竞赛的时期,民初新戏的出现,带动了整个剧坛的繁荣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10]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清王朝丧权辱国,军阀割据与混战,使多种矛盾不断加剧。朝野上下,爱国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在甲午海战中殊死拼搏,在“公车上书”中鼎力要求维新,从义和团英勇抗敌,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然而残破的江山依旧,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呻吟。1905年,杭州贞文女校校长惠兴女士,因经费不足求助于将军瑞兴,瑞兴不仅视若罔闻,还对惠兴女士进行侮辱,致使她含恨吞服鸦片而死。剧作家贾润田将这个事件编写成新戏,田际云排练演出了时装新戏《惠兴女士》。不仅如此,他还联合谭鑫培等人,发起义演,为贞文女校募捐,将三千六百多两银子汇往杭州,使女校得以维持。此后,王钟声在田际云经营的天乐园等戏院连续上演《爱国血》、《孽海花》、《青梅》、《黑奴吁天录》等新戏。不久,田际云被清政府以“编演新戏,诋毁朝廷”的罪名拘禁百日。但是,已经点燃的时装新戏的烈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更加炽烈地燃烧起来。时装新戏,正是在这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将侵略与被侵略、卖国与爱国、封建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反动与进步的冲突与矛盾,在戏曲舞台上做了真实的反映,它是社会经济面临全面崩溃和各种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在梨园中折射的写照。时装新戏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转折关头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呼声。如刘喜奎在时装新戏《茶花女》中公然喊出了“热心革命当热在心里,岂可热在口头上!凡常常自诩举可以告人者,假革命耳!”因此,当时就有人称赞“新戏投合社会心理”,“新戏之流行,顿呈应接不暇之观。”甚至有的评论认为:“新戏之潮,莫不渐呈开明之曙光。”可以说,时装新戏具有较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戏曲发展史上应当给予正确评价和肯定的进步。

清末民国初年的戏曲改良运动,使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迪:

1.作为观念形态的戏曲艺术和其它文艺作品一样,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切有出息的艺术家必须积极投入到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创作出紧跟时代并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如此,其作品才有生命力,他的劳动才会更有意义。

2.时装新戏在当时之所以能繁荣、发展并深受观众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上。它不仅内容新,而且表现形式亦新。故给人以新鲜感,引人注目。尽管新生事物会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喜新尚异是人之常情,所以它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我们说,缺点可以改正,不足应当提高,任何新生事物,不断改进和提高,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不断完善起来,从而成为好的作品。

3.时装新戏的繁荣与发展,是因为新剧先驱们引进了外来艺术形式、创作经验,并根据民族特色而进行创作的结果。如奎德社的杨韵谱受话剧的影响,把欧美戏剧的舞台经验运用在剧团的演出中,坚持较正规的排演制度,从而塑造了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同时对舞台美术也有严格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较高的演出水平。梅兰芳、杨韵谱等艺术家以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在排演新戏中继承优秀的戏曲遗产,借鉴外来艺术一切有益的东西的探索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加以总结、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