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老遗少

二、遗老遗少

由于北洋军阀对清王室和满清贵族利益的保护,南京临时政府对清王朝的妥协,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满清贵族和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们还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少人退出政坛后移情于剧坛,或每日以看戏和捧角为生涯,或以组织票房、研习戏曲、粉墨登场为乐趣。如民国三年(1914),前清达王(竹香)在地安门东皇城根路北4号达王府偏院成立的达王府票房,参加者多系前清室各王公世家子弟,如博迪苏公爵、阿穆尔灵圭亲王、溥绪(清逸居士)、载洵、载涛、溥锐、祺勖庄、祺贻庄、祺少疆、荣竹农、世哲生、毓子良等。民国四年(1915),前清内务府总管继子寿在其府第麻花胡同成立了继家票房,邀约旧日同僚好友自娱自乐。民国七年(1918),前清成亲王永理的后代溥侗(红豆馆主)与恒诗峰在北海成立言乐会,研习戏曲。民国十三年(1924),蒙古科尔沁亲王那钜甫(那彦图)的第五世郡王衔祺少疆在安定门内千佛寺成立了千佛寺票房,与克勤郡王的后裔于幻荪、于菊人等从事戏曲活动。类似票房在北京还有不少。由于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和提倡,王公大臣们将观剧、听戏、研习戏曲看成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早在清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就在其东交民巷南御河桥府第组织了肃王府票房,参加者都是王室子弟,如伦叙斋贝子、洵仲泉贝勒、载涛贝勒、溥侗等,这个票房一直活动到民国初年。由于这些前清贵族的遗老遗少们有他们的父辈传下来的万贯家产,财大气粗,故一般都用重金聘请戏曲名家作专职教师,自制行头,备有全套乐器。每逢彩排演出,常邀名伶为之配戏,包票请客,一掷千金,所谓“耗财买脸”是也。这部分人不仅自己好戏,也影响了他们的家人、亲戚和朋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观众群体。他们自娱自乐,是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逢他们崇拜的名伶演出,每场必看,场场不落,乐此不疲。正是有这样一批观众舍得掏钱买票看戏,北京的戏园子才能长兴不衰。开戏园的老板有利可图,戏曲演员靠唱戏能出人头地、发家致富,故不仅刺激了北京人学戏的热情,而且也吸引了外地戏曲演员的入京演出。不仅如此,一般前清王公贵族和他们的后裔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戏曲艺术的长期熏陶,有比较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再加之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亲自参与了艺术实践,故推动了北京戏曲艺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当然,他们也有保守和固步自封的一面,不太愿意吸收新的艺术养分,这也影响了北京戏曲的革新和向更高层次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