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保守势力对戏曲改革的阻挠
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系和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武器。资产阶级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以后,必然要求扫除封建思想的障碍,以便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思想家、教育家,担任民国政府首届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当时就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曾下令取消了学校中的读经课程,许多地方的“文庙”被拆除或改作学校;被历代封建地主阶级顶礼膜拜的孔夫子的偶像,从此失去了灵光。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袁世凯作为复辟帝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尊孔复古。在康有为、陈焕章等保皇派的鼓噪下,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正式发布尊孔令,宣布孔子“为万世师表”,其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如“日月之无伤,江河之不废”。下令全国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生日举行祭祀典礼,“以表尊崇,而垂久远”。[3]9月3日,孔教会在北京国子监举行仲秋丁亥祭祀孔子大会,袁世凯特派梁士诒为代表参加。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失败后,社会上尊孔复古的思潮并没有肃清,复古派仍在四处活动。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封建迷信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扼杀民主的精神枷锁。在戏曲界,由于辛亥革命后混乱时局所带来的悲观失望情绪滋生,改良派所演的时装戏和文明戏不再表现尖锐的政治问题,而仅限于表现家庭生活琐事,使观众失去了兴趣。复古派乘机而起,一方面以封建道德为标准,攻击戏曲中反映婚姻自主、反封建道德的剧目,诋毁秦腔等民间戏曲剧种;另一方面把昆曲、京剧等古典戏曲剧种当作“国粹”,提出“永远保存而勿坠”的口号,反对进行任何程度的改革。在戏曲创作中,迎合封建遗老遗少和旧文人们的审美趣味,内容上脱离现实,艺术上追求形式的华丽和词句的典雅,出现了脱离一般民众的倾向。正像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4]在封建复古势力的影响下,戏曲界呈现出因循守旧、不思改革的沉闷局面。有的人自我标榜,吹捧老腔老调;有的人攻击改革创新的剧目为“不遵先正典型”、“非驴非马的滑头戏”等等。[5]欧阳予倩在民国七年(1918)《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的《予之戏剧改良观》一文针对戏曲界的保守势力感慨道:“今日之剧界,腐败极矣。……‘抱残守缺’,‘夜郎自大’,以为一技之长,可以应世变,传子孙,吃著不尽,故闻新论,莫不骇笑。”戏剧界复古保守势力的抬头,引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