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演风格
行当,是戏曲艺术重要标志,评剧亦不例外。北京的评剧初以小旦、小生、小丑之“三小”戏为主,行当划分比较简单,一般只演这三种类型人物的民间小戏,还带有对口莲花落的痕迹。后至乐不够、金叶子时,艺名滚地雷的刘成章,已“工小生、老生”[19],有了除小生之外的老生行。从金叶子学艺的刘宝山则已“生、旦、净、丑各行皆能应工”[20],艺名歪脖红(乳名马锁头,绰号马大辫子)“工青衣、老旦,后改老生”[21]。就是说,民国四年(1915)前后,北京的(西路)评剧即已有生、旦、净、丑行当表演,由于移植河北梆子《佘塘关》、《双锁山》,移植京剧《盗仙草》等剧目,北京的评剧开拓了老旦、青衣、刀马旦、武小生、武旦、泼辣旦等表演艺术。
生行,有老生如《秦香莲》之王延龄、韩琪等;有小生如扇子生《王少安赶船》之王少安,《花为媒》之王俊卿。官衣小生,有《秦香莲》之陈世美,《喜荣归》之赵廷玉等。文武小生,有《柜中缘》之岳雷等。雉尾小生有《吕布与貂蝉》之吕布,《井台会》之咬脐郎等。
旦行,有老旦,如《秦香莲》之国太等;有青衣,如《秦香莲》之秦香莲等;有花旦,如《花为媒》之张五可,还有《双锁山》之刘金定、《杜十娘》之杜十娘、《花为媒》之阮妈等刀马旦、闺门旦、彩旦类表演。
净行,有大花脸,以唱为主,如京剧铜锤,却不叫铜锤,如包拯;有二花脸,也叫破花子,以动作为主,如《三节烈》之李佩威;还有《吕布与貂蝉》之董卓类白脸抹的表演。
丑行,有文丑,也称三花脸、小花脸,如《杜十娘》之孙富等。
因剧种特点和演出剧目原因,行当不是同步发展。数年来基本上以文戏为主,以旦行为主,武戏只是兼具,数量小演出少,保留剧目也不多,如武丑、武净、靠背武生、短打武生、打出手武旦、架子老生等,都不是北京评剧长项,尚未形成独立、严谨的行当规范。所以,北京评剧行当发展很不平衡。行当之间如老生、小生之间,花旦、闺门旦之间等,不似京剧那样区分的严明,《秦香莲》之陈世美,归小生行,但有时老生也可以演,可以“两门抱”。
北京评剧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身段、形体动作都遵循一定的程式结构与要求、路数。从民国年间起,北京的评剧即是以表现民间故事和大众生活为长处的剧种。它移植了河北梆子和京剧的一些历史题材剧目,表演上也吸收和沿袭了梆子和京剧的程式,如“起霸”、“走边”、“趟马”、行船、上马下马,上楼下楼或者上场下场、归小座、入大座等。但它的程式并不像京剧、梆子那样规范、严谨。所以它极少排演诸如京剧《群英会》、《甘宁百骑劫魏营》、《伐子都》、《艳阳楼》、《回荆州》、《战马超》以及《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类武戏和宫廷大戏。
道白方面,清末时北京彩唱莲花落即以京腔京韵为准。西路、东路莲花落先后入都,都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但为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需要,都逐渐以北京普通话为舞台语言。语言“京化”,促成北京的评剧舞台艺术“半韵化”道白。
戏曲道白上韵,是以抑扬顿挫的语言音调念出每句台词,是几乎所有剧种通用的规范与模式。京剧以湖广音、中州韵为代表的声韵体系,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北京的评剧在京剧音韵长期影响和熏陶下,却另辟蹊径,例如它也使用韵白念台词,但却没有照搬京剧,更没有依循湖广音、中州韵,从来不讲“尖”、“团”字,而是用一些中州韵音调、旋律念北京语音,形成它自己的道白特点。这种道白,还仅限于古装传统剧目、历史剧目,而一些清装戏、时装戏,它的道白与韵白距离更大,更显自由,基本上是以戏剧化的“京白”为主了。它别开生面的新颖道白,给人以清晰、亲切、自然之感,产生特有的艺术效果。
评剧的大众化,加上有行当,不拘泥行当;有程式,不拘泥程式;有韵白,不拘泥湖广音、中州韵的“半韵白”和长于唱功、文戏,形成它宜古宜今,尤其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使评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途。
[1]刘泽华等《中国古代史》下卷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2]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3]《评剧在天津简史》第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117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5]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117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6]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117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7]《中国曲艺志·北京卷》,1999年版。
[8]《由莲花落谈到赵星垣》,见《立言画刊》1940年3月2日。
[9]赵玉兴《宝坻“蹦儿戏”(西路评剧)小史》,天津市宝坻县政协编《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93年版。
[10]胡沙《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11]赵玉兴《宝坻“蹦儿戏”(西路评剧)小史》,天津市宝坻县政协编《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93年版。
[12]胡沙《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13]胡沙《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14]胡沙《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15]刘吉典、马可执笔《芙蓉花》。
[16]刘吉典、马可执笔《芙蓉花》。
[17]阿英《小说闲谈》。
[18]刘吉典、马可执笔《白玉霜》。
[19]天津市宝坻县政协编《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93年版。
[20]天津市宝坻县政协编《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93年版。
[21]天津市宝坻县政协编《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