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至1937年的北平话剧

六、1927年至1937年的北平话剧

1928年6月,张作霖垮台,华北“易帜”,熊佛西积极进行复校活动,获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批准,将原来的艺术专门学校改为艺术学院而隶属于国立北平大学。熊佛西继续任系主任,离校的学生陆续返校。熊佛西赶编了一出歌颂革命伟人孙中山的独幕剧《救星》,连同他的名作《醉了》一起于八月间举行了一次“复活”公演。

由于戏剧系由中专升格为四年制的大专,熊佛西增加了课程,增聘了许多教师,如留美戏剧家陈治策、余上沅、英籍女教师泰丽琳、瑞典籍女教师秀枝。语言学家赵元任,词曲专家赵水澄,心理学家樊际昌也应邀来兼课,宋春舫、许地山等教授常来主持讲座。

戏剧系共举行过十五次公演,演出剧本以熊佛西的剧作为多,如《一片爱国心》、《醉了》、《喇叭》和《模特儿》等。还有丁西林的《压迫》、《一只马蜂》和《亲爱的丈夫》,以及学生的习作如肖昆的《五元一角》、张季纯的《一个没有户籍的人》。此外还排演了一些外国剧作,如易卜生的《群鬼》、邓生尼的《丢了的礼帽》、葛莱高里夫人的《月亮上升》、奥尼尔的《捕鲸》,改编成中国故事的有《哑妻》和《梅萝香》。这些演出活跃了北京的话剧舞台。

1929年夏,戏剧系第一批学生毕业,余上沅、熊佛西仿效西方搞小剧场运动,以这批毕业生为核心组织了剧团,随后成立北平剧院,由他们两人分任正副主任,举行了几次公演,剧目有莫里哀的《伪君子》及《醉了》、《压迫》、《挂号信》、《软体动物》等。由于经济上难以维持,不久便自行解体。

1933年7月,教育部命令戏剧系停办,戏剧系前后招生四个班,约有50多名学生入学。它培养了一批话剧的专门人才,其中章泯、张季纯、张寒晖、杨树彬和贺孟斧等人,后来都成为我国话剧界著名艺术家。

这一时期,北平的学校演剧活动也相当活跃。较著名的有葳娜剧社,它的成员来自交通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以及女师大等校的学生。剧社名字取自罗马神话中爱与美女神维那斯。剧团成立于1928年,举行过四次公演,并参加各大学的游艺会演出。剧目有《醉了》、《父归》、《咖啡店之一夜》、《一只马蜂》、《女店主》、《苏州夜话》、《获虎之夜》等,并在《世界时报》办过《戏剧周刊》,编印了五十多期,1930年暑假后,因大部分学生毕业离开北平,剧社解散。

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剧联北平分盟在地下党组织下于1932年2月成立。执行委员会有李树芬、陶也先、陈沂、宋之的和尤竞(于伶),成员有萧之亮(肖声)、周英学、刘斐章、张季纯和邸力等。北平分盟组织了两个直属剧团:呵莽剧团和苞莉芭剧社。前者为英语“前进”音译,后者为俄语“斗争”的音译,剧团演出活动频繁,为市民、学生、工厂工人演出,但经常遭到国民党宪兵的干扰或破坏。由于在剧场演出易招破坏,他们开展了突击性的街头“飞行”演出。演出剧目除上海总盟提供的《乱钟》、《血衣》、《工场夜景》等剧本外,还有于伶的《瓦刀》、《一个炸弹》,张季纯的《二伤兵》、《一个烧饼》和许多(许晴)的《他妈的》,都是富于现实战斗意义的。北平分盟实际上又是剧联的北方分盟,它的活动范围遍及于天津、太原、西安和绥远等地。1932年冬,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分盟受到影响,盟员陆续撤离,分盟的活动渐渐减少。1934年春在瀛环戏院举行演出时,便衣特务捣乱园子,抓去演员多人,北平分盟被迫结束。

1933年,在北平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剧作家,这一年,年青的曹禺写成了四幕悲剧《雷雨》,次年发表于《文学季刊》,标志着中国话剧转入成熟期。

从1934年至1936年,在北京活跃着一个南方来的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这个职业剧团由唐槐秋发起,有三十几个轮演剧目。其中保留剧目有《梅萝香》、《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复活》、《雷雨》等。培养出唐若青、赵慧深、陶金等演员。

1936年11月,日寇在北平城郊举行军事大演习,演习后列队入城,耀武扬威,整个北平沉浸在悲愤之中。熊佛西愤而创作《赛金花》,通过赛金花的身世,“看出四十年来国家的兴衰,人心的变幻、帝国主义加紧的压迫”。1937年2月,熊佛西领衔成立的北平剧人协会决定演出《赛金花》,由熊佛西任导演开排。随后剧本由北平实报社出版,作者说此剧“以一女性身世盛衰为经,民族近世之忧为纬,意在讽刺社会,作爱国情感之启发”。但是北平市政府3月发布训令,因“德大使业已向外交部抗议”,禁演一切《赛金花》剧本。熊佛西立即将剧名改为《落花梦》,在北平新新戏院预演,开幕前,熊佛西向数千观众宣布此剧停演,言毕,泪如泉涌。《赛金花》遭禁事件引起全国的反响。各大报刊纷纷报道此事,受到各地爱国戏剧工作者的支持。然而该剧终不得演出。5月,熊佛西出席南京中央饭店的一次宴会,与陈立夫等就《赛金花》禁演一事展开激烈辩论。痛斥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戏剧运动的压迫,再次重申创作《赛金花》的爱国意图。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