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梆子的兴衰

第四章 京梆子的兴衰

北京的梆子戏有从山西、陕西入京的山陕派;有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吸收京、津、冀语言和受京剧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京梆子(又称直隶梆子,现统称河北梆子)。民国初年,山陕派梆子戏随着山西商人势力的衰微而迅速衰落,以侯俊山、郭宝臣、孙佩亭等为代表的一批山陕梆子演员相继退出北京戏曲舞台;而京梆子则由于女演员的崛起而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小香水(赵佩云)、刘喜奎、金钢钻(王莹仙)、鲜灵芝、秦凤云、李桂云等女演员不仅以亮丽的风采吸引了北京的观众,而且通过她们的艺术实践,进一步摆脱了山陕梆子的影响,在唱腔、念白、发音、吐字等方面,更加“京化”,将京梆子演唱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她们不仅演唱梆子,而且兼演皮簧,长期与京剧“两下锅”,在相互借鉴、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京梆子”的艺术特色。在这一时期,对京梆子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杨韵谱主持,鲜灵芝、秦凤云、张蕴馨、雪艳琴、李桂云等先后为主演的奎德社。从民国三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14—1937),他们长期合作,不仅演出了大量梆子优秀传统剧目,而且创作和上演了一批时装新戏,为梆子的革新和发展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民国二十六年(1937)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河北梆子女演员备受日伪和黑暗势力的摧残,艺人流离失所,京梆子几乎绝迹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