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船舶的技术要求及分类
(一)渔船的分类
我国渔业船舶(简称渔船)分为渔业生产船、渔业辅助船、休闲渔船等三类,是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船舶。
1.渔业生产船
渔业生产船是指直接使用一定渔具以捕捞作业为主的生产船舶。按照捕捞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拖网渔船
拖网是过滤性的运动渔具,在拖曳过程中将鱼虾等驱集入网,使水滤过网目,渔获物不能通过而达到捕捞目的。
拖网渔船是渔船中的主要船型之一,渔船拖曳网具在海底滑行,鱼被拦入网内,通常说的拖网渔船,多为底拖网渔船。依据其作业方式不同分为单拖渔船和双拖渔船。
(2)围网渔船
围网也是一种主要渔法,是一种过滤性围旋网具,主要用于围捕中、上层鱼类。作业时,靠渔船的快速回转航行使网具在水中垂直展开呈圆形围壁来包围鱼群进行捕捞。
围网渔船分为单船围网、双船围网和多船围网。有的在尾部起网,有的在舷侧起网。
(3)钓渔船
钓具是捕捞分散鱼群的良好渔具,适应海底多礁的渔场进行作业,可钓捕体型大、质量好的鱼,有利于渔业资源保护。钓具是用系结在钓线上的鱼钩,装上诱惑性饵料——真饵或拟饵,利用鱼类的食性诱鱼吞食上钩,或以密集而锐利的空钓敷设在鱼类回游的通道上,钓住鱼体而达到捕捞的目的。钓渔船根据钓具的不同,可分为延绳钓渔船、竿钓渔船、鱿鱼钓船、金枪鱼钓船等。
(4)流(刺)网渔船
流(刺)网是网具中结构较简单的一种带形网具,属于被动网具。捕鱼原理是将数十片至数百片矩形网片连接成带形,当鱼类试图通过时,则被刺挂在网眼中或被缠结在网衣上达到捕捞目的。该网具总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网具上方有浮子下方有沉子,从而漂浮在水中与船一起随风、流漂移,能源消耗少,渔获质量较好。
2.渔业辅助船
(1)生产性渔业辅助船
生产性渔业辅助船是指专门从事加工及运输渔获等船舶,包括渔业基地加工船、光诱船以及渔获运输船等。
(2)非生产性渔业辅助船
为了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加强渔业生产管理及培训渔业生产人员,出现了渔业调查船、渔政船、渔业实习船等,不直接从事商品性捕捞生产,却与整个渔业生产密切相关。
(3)休闲渔船
近年来休闲产业逐步兴起,在海上出现了休闲渔船,它是在展现捕捞渔获的基础上以休闲功能为主的新型渔船。
休闲渔船是指具有观光、体验、捕捞等休闲功能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商业性渔船,与传统渔船的主要区别是船上多了乘客。其主要功能体现为:
①现场起放渔具,完整体现一种渔捞作业的全过程,供游客观看、欣赏甚至亲身体验;
②将现场捕捞或采集的渔获物经简单加工后供游客品尝;
③游客可乘船观赏海上风景。
(二)渔船的任务和技术要求
1.渔船的主要任务
从事水产动植物的捕捞、养殖和采集;对捕得的渔获物进行保鲜、加工、贮藏;把渔获物及加工后的成品运回基地港;与海洋捕捞直接有关的辅助性工作,如资源调查、试验、练习、指导、巡逻、运输等服务。以展示完整的捕捞方式为主,同时提供观光、体验等休闲服务。
各类渔船除有既定的任务外,还有若干技术经济要求。首先是营运方面,要在一定的作业条件下,有最高的捕捞效率,提供优质鱼品,成本也最低。在技术经济要求方面,涉及的面很宽,各个条件之间往往互相制约和矛盾,因此需在渔船设计中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从中选择较佳方案。
2.渔船的技术要求
捕捞对象、渔具渔法、保鲜方式、作业半径、作业渔场、单位渔获量等是主要内容。一般按上述项目就能决定渔船的船型大小、航速、主机功率、鱼舱容积、自持力、渔捞设备、加工设备、其他辅助机械等。实际每一项主要技术要求,对渔船本身都有很大影响。如渔具渔法一项,若采取拖网捕捞,就决定了设计渔船主机应有较大的功率,推进特性有些类似拖轮;从设备上说,就必须配置大功率的拖网绞机。再如保鲜方式一项,若采用冻结保鲜渔获物,则电站功率要大,且应有足够的加工空间,进而影响船型大小;在设备上,必须配置冻结装置,安装大功率制冷压缩机。
各类渔船的技术要求,除使用方面的内容外,还涉及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和舾装;锚泊设备;起卸设备;救生及消防设备;主机、辅机及其他机械设备;干舷、载重线、最大吃水;稳性及装载情况;居住场所及卫生条件;导航和通信设备;灯光及音响设施;装载非安全物品的方式;船长和船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
在全年内,除正常计划修船以外的时间,称为渔船的技术准备天数,它直接影响渔船的技术经济效果。渔船设计中,应充分注意设备的可靠性和在结构上的方便维修。按规范要求定期检修渔船,是增加技术准备天数的重要一环。长期不按计划检修,会造成部分结构和设备的严重损坏,甚至引起事故。
(三)渔船主要技术参数及船体几何形状
1.船体主要图样
(1)型线图
表示船体几何形状和大小的图样称为型线图。型线图的基本投影面就是三个相互垂直的基准面,但是这三个基准面和船体相截所得的截面图还不能完整地表达船体的几何形状,尚需补充若干个分别平行于三个基本投影面的剖面才能完整地表达船体的型表面。型线图是船体图样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图样之一。它除了表示船体的形状和大小外,又是船舶设计、计算和建造放样的重要依据。不仅船体专业要用到,进行动力装置的布置、螺旋桨轴穿出船体等工作时都要用到。型线图绘制的精确程度,直接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和建造的质量。
(2)总布置图
总布置图是全船总体布置的图样,其主要用途是:表示船舶上层建筑的型式以及舱室、设备、门窗、通道等的布置情况;进行其他设计和计算的依据;也是绘制其他图样的依据。
2.船体部位名称
船的前端称为船首,后端称为船尾。站在船上,面向船首,左侧为左舷,右侧为右舷。
渔船由主船体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主船体是由甲板与外板组成一个水密的外壳,内部被甲板、纵横舱壁及其骨架分隔成许多舱室。
船体最上层沿船长方向连续不间断大型板架结构称为上甲板,向下依次为第二甲板、第三甲板……普通渔船只有一层甲板。甲板上的各种建筑统称为上层建筑。船体最下面的部位称为龙骨,两舷与船底的过渡部位称为舭部,如图2-1所示。
图2-1 船体部位示意图
①龙骨 ②底板 ③舭部 ④舷侧 ⑤甲板 ⑥舷墙 ⑦护舷材
3.船体主尺度
总长(LOA):船首最前端至船尾最后端之间的水平距离,是船舶的最大长度。
垂线间长(Lbp):首垂线与尾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通常用于性能计算。
首垂线是指通过设计水线与首柱前缘的交点所作的垂直于设计水线的直线。
尾垂线是指过舵柱的后缘所作的垂直于设计水线的直线,若无舵柱则取舵杆的中心线。
设计水线长(LWL):设计水线与首尾轮廓线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有时也用于性能计算。
登记船长(LR):按船舶登记规范计算的船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颁布的《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国内海洋渔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9》第一篇中2.2.16之规定,船长系指最小型深85%处水线总长的96%,或沿该水线从首柱前缘量至舵杆中心线的长度,取大者。
型宽(B):垂线间长中点处设计水线面的宽度。有的船舯剖面处的甲板宽度大于设计水线面,称为最大宽度,以Bmax表示。
型深(H):舯剖面处,甲板边线最低点到基平面的垂直距离。
吃水(T):舯剖面处,设计水线至基平面的垂直距离。船体主尺度主要参数如图2-2所示。
图2-2 船体主尺度
4.主要技术参数
渔船的技术参数,除普通船舶的项目外,还附加若干特征性的参数,分别说明它的捕捞方法、加工能力、渔具、过鲜能力等。渔船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
排水量(△):船体设计水线以下部分的体积所排开水的重量,也等于船舶的总重量。
鱼舱容积和装载量:鱼舱容积是船上用于装载渔获物和鱼品的容积;装载量则是鱼舱所允许的最大装载重量。
吨位:表示船舶围蔽处所容积的指标,通常作为验船、停泊、引水等交费以及营运纳税的依据,以2.83米3(即100立方英尺)为1吨位。通常分为总吨位(GT)和净吨位(NT)。总吨位是指船舶所有围蔽处所的容积(包括上层建筑),总吨位减除不盈利的容积(如机舱、航海工作室、船员生活舱室等)后所剩的用以盈利的容积为净吨位。
自持力和续航力:自持力是指渔船出航后,不回港添加油、水、食品等储备,且可保证渔获物的质量、满足捕捞或加工要求所能维持的最多天数。续航力是指渔船出海后,不回港添加油、水、食品等储备,主、辅机以一定的工况航行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一般以海里计。在实行综合船队作业时,可以在海上补充油、水、食品等储备,自持力和续航力可以大大延长。
渔获物处理能力:指有渔获加工(包括冻结、鱼粉、鱼油、鱼糜、罐头等)设备的船每天能加工处理的渔获物数量,以吨计。
船员人数:渔船上的船员人数,与渔捞方法特别是加工程度关系很大。
航速及主机功率:航速指渔船航行时,单位时间所行进的路程,单位是节(kn)。1节=1海里/小时= 1. 852公里/小时。
主机功率与航速有直接关系,对拖网渔船,拖力和拖速也影响其大小。渔船主机功率,要经过仔细的技术经济论证后加以选择。
过鲜能力:在以基地船为中心的综合船队里,捕捞船在海上向加工船过载渔获物,单位时间里过载的数量称为过鲜能力。过鲜能力与海上气候环境、渔获物种类、过鲜方法等有关。对用吊杆过鲜的渔船,每个舱口每小时可过鲜5—20吨,用吸鱼泵过鲜,每小时的过鱼量可达100吨以上。
作业半径:指渔船出航后中途不添加燃油、淡水、食品以及备品等情况下到达作业渔场进行捕捞作业后,且能保证渔获物质量返回基地港;在保证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则从基地港至作业渔场的最大距离称为作业半径。
渔捞周期:指渔船出航并抵达渔场进行作业,而后返回基地港,卸下渔获后再装载燃油、淡水、食品以及备品等物资达到可以再次出航进行捕捞作业状态时的天数。因此,这个周期包括由基地港至作业渔场所需的航行天数,包括转移渔场及避风在内的作业天数、由渔场返航至基地港所需天数以及卸下渔获,装载燃油、淡水食品、备品等所需天数。渔捞周期有时也称为渔船航次周期,或简称为“航次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