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保险难题

二、农业的保险难题

正因为粮食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生产粮食的农业产业又面临着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各国政府和保险市场都积极地运用保险机制来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转移风险,力求保障农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然而,事与愿违,农业保险的早期尝试,无论是发达国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都以商业保险公司的巨额亏损而宣告失败。农业保险在全世界都遭遇到了市场失灵的重创,成为全球保险界的最大难题。

我国处在全球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地理环境复杂,多种气候交替出现,甚至交织出现,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之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均种植面积小,基础差,底子薄,农业保险的难度系数更高。归纳起来困难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承保成本高,保险机构网点难以抵达千家万户

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制度是以家庭个体单元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低,自给自足型。据统计,2015年全国有2.1亿户农业家庭,平均每户8亩土地,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30%。而全美国240万个农场,每个农场平均2535亩土地,人均管理1748亩,农业劳动力不足全国总劳动力的2%,耕、种、收99.5%实现机械化,农业保险的运营服务体系相对集中。个体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的最大特色。我国商业保险机构主要开设在大中城市,一些小的县城网点都不多。而农业保险的业务和客户都分散在广袤的农业乡村,有的还十分偏僻,路程远、人分散,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非常大,靠保险机构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营成本都会非常高。一般情况下农业保险的管理费是一般财产保险的一倍以上。

(二)理赔成本高,保险机构的理赔手段难以完成任务

理赔现场的位置普遍偏远,农业种养殖业的灾害往往是各种风险因素和技术问题交织叠加,前因后果错综复杂,既有技术专业原因,又关系到每个农户的切身利益,常常是矛盾四起,纠纷不断。既有赔付多少的问题,又有社会稳定的问题,还有政治需要的问题,更有人情世故的问题,赔付标准很难量化到各方都能愉快接受的程度。理赔工作时常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成本高、效率低、纠纷多、难度大。

(三)保费定价高,按精算理论厘定的费率农民买不起

农业生产周期长,灾害范围广,系统灾害大,道德风险多,业务成本高,所以保险费率按精算理论的厘定自然就会很高,一般要高出财产保险费率的3—10倍。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投入效益低,农民收入少,按实际测定的保险费率农民根本就买不起,低收入农民的保险意愿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四)巨灾风险概率大,国内国外再保险渠道通路不畅

在农业生产较长的成长周期中,具有诸如洪涝、干旱、蝗灾、病害等系统性巨额灾害损失风险,一旦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损失将十分巨大,保险公司将遭遇财务动摇,甚至破产。2000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定义了一个测量农作物生产巨灾风险的方法,将巨灾风险定义为一个比率,其结论是:农作物保险的这一比率比汽车和房产的比率高10倍,证明了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远远大于其他保险领域。我国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一般在100%左右。因此,如果没有再保险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只能小心承保优质业务,选择性开展业务。

(五)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剧经营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就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在农业保险市场其逆向选择往往是双方的,但是相对于农民,保险公司的信息劣势更加突出,农民的选择投保更有利于自己用较小的成本博取较大的收益。道德风险是指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如农户投保之后,防灾减灾的主动行为降低,成灾后的救助不力,坐等保险机构的赔偿行为。

正是这些难题的存在,财产保险中成熟的费率精算手段、展业促销经验和理赔技术流程等,用于农业保险领域都失去良好的效果,最终形成供需失衡、市场失灵的尴尬局面。而农业生产过程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比其他产业更复杂、更困难,明知有风险,明知风险的概率大,面对风险又没有办法准确预测和有效防范,还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是民生产业的现实。破解农业保险的难题,稳定农业生产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保险机构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