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渔业风险分类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引起的种种物理化学现象,造成损失机会的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渔业生产是自然因素和人类劳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生产绝大多数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的,生产的对象更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体,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会对其生产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海洋渔业生产对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台风、暴雨、冰雹、病害、温度异常、风暴潮、赤潮、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是自然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常常给海洋渔业生产者带来毁灭性损失或影响生产时间,降低产量。这些自然灾害通常难以预测,即使能够预测,通常也缺乏有效的抵御措施,特别是渔业生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由生产者自行控制的,因此,自然灾害对渔业生产的破坏往往是大范围的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的这些特点极大地增加了渔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二)市场风险
1.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浮动的可能性带来的渔业收益变动风险。
主要是指在渔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种苗、饲料和鱼药等渔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渔获产品价格下降,或者由于渔获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不能同步增长等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由于渔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明显、生产周期比较长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决策变化相对于市场变化的滞后性,导致了渔业生产对市场变化的应急反应能力低下。同时,目前我国渔业生产大多经营分散,经营规模较小,在市场上既不能对渔获价格等因素施加影响,更不能形成垄断价格。有时渔业生产者之间无序的竞争,更加促使价格朝着不利于生产者的方向变化。由于建立渔业信息的披露机制目前还很困难,生产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指导和交流,只能孤立地参照上一生产周期的市场需求状况和价格确定养殖品种及养殖规模,造成养殖业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导致水产品的供给大起大落,使生产者收益受到影响。另外,水产品鲜活易腐,如果该销售的水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就会使成本大幅度增加,还难以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从而给生产者带来损失,如果生产过程中渔用物资价格上涨,生产者还要承担额外的成本。
渔业生产中第二类经济风险,是由于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造成产业低迷,而渔业投入的资本专属性强,无法及时灵活地采取转产转业等应对措施,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者难以预料的投资贬值。随着渔业资本的不断增加,这种风险越来越大。与其他产业对比,这种资本贬值、资金积压的风险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而且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
2.海洋渔业市场风险是指在海洋水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市场行情变化、消费需求转移和经济政策改变等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由于海洋渔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季节性明显和周期较长的特点,其生产决策变化相对市场变化具有滞后性。海洋渔业同时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而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陡增其风险管控难度。
(三)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又称为行为风险,它是指由于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行为造成的风险。社会风险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误的行政干预造成的渔业生产损失,渔业产业相关政策的变化给渔业个体生产者造成的损失;二是伪劣种苗、饲料和鱼药等生产资料造成的渔业生产损失;三是水域污染给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四是人为的火灾、偷盗和战争等给渔业经济生产造成的损失;五是因资源衰退而形成的风险。
渔业生产面临的社会行为风险与大农业中其他部门一样,但是由于渔业生产本身的多样性,所面临的社会行为风险更为复杂。比如伪劣种苗、饲料和鱼药等生产资料造成的损失一旦形成,因为生物生长的不可逆性,损失很难挽回,同时由于生物生长的复杂性,损失的责任追究更为困难。行政干预和政策的改变,由于渔业生产的连续性以及生产资料的专属性,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往往也是难以规避的;由于渔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水环境比土地更为敏感,环境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也成为渔业生产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四)技术风险
水产学作为一门亦工亦农的应用科学,不仅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理、生态、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而且涉及医学、气象、机械、水利、自动化等应用科学,因此渔业生产的技术广泛而复杂。一般说来,渔业生产技术包括人工繁殖、水质管理、饲料加工、混养密养、病害防治、活鱼运输、捕捞、水产品加工等几大类,每一类中又包含很多具体的技术。渔业生产技术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组成上,还体现在养殖水体、方式、品种和时间的多样性上,不同养殖水体、不同的养殖方式、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养殖季节具有不同的养殖技术,因而产生不同的孵化率、生长率、成活率和起捕率。这些技术形成了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技术系统,如果系统中一个环节不成熟或生产者技术不熟练,轻则造成鱼类生长缓慢或者少量死亡,重则导致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1.海上渔排、贝藻类养殖设施风险
使用海上渔排、贝藻类养殖设施实施海水养殖是沿海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摆脱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海上养殖业的盲目扩张,无度无序无质养殖问题愈加突出,有些还占用了军事区、航道、锚地、码头等。同时,传统养殖设施抗风浪能力差、易损毁导致大量海漂垃圾长期堆积且难以降解,渔排人员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海,都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淘汰老旧木质渔排、养殖泡沫浮球等渔业设施设备,制定塑胶设施选型和海上养殖设施质量、结构、锚固、检测等规范标准,推动养殖设施设备升级改造规范化,改善海上养殖的安全性,有效保护养殖户合法利益。
2.养殖网箱密度过大
养殖网箱密度过大,影响水流交换,带来水域污染,引起较多的病害,尤其是寄生虫病。病害加重势必增加药物防治。水库湖泊养殖网箱过密,鱼类粪便和残饵对水体造成污染,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
3.深水网箱养殖风险
深水网箱是指设置水深在15米以上、沿海开放性水域的大型网箱。深水网箱具有抗风浪强、可在半开放海区养殖鱼类等特点,因此,与传统小网箱相比,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网箱养殖鱼的食物来源更加丰富,鱼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品质天然。同时,海水具有一定的流速,鱼类的排泄物也会很快被海水带走,因而,与传统网箱相比,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病害较少。诸多优势使得深水网箱的养殖产品质量上乘,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我国是全球网箱养殖最多的国家,由于近几年海域污染加剧,网箱养殖业正期待向深海及新型高效的网箱养殖模式发展,通过几年的海外养殖试验效果来看,全金属抗流、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是非常适合在中国发展的一种高效新型的网箱养殖模式。
尽管深水网箱技术有了很大突破,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巨大风险。2011年9月,“纳沙”“尼格”两大台风相继登陆海南,海南省临高县深水养殖网箱几乎全军覆没,仅其中三家金鲳鱼养殖企业就有1800多口深水网箱遭到破坏,损失金额高达8亿元。深水网箱养殖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环节和要点:一是根据海况条件和养殖种类选择适宜的网箱型式;二是定期检查网箱设施的安全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止逃鱼;三是在半开阔或开阔海域条件下,建议采用绳索框架缓冲式锚泊固定方式,切勿将深水网箱连片固定;四是加强日常管理,包括监测水环境变化、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海上漂浮物、及时清除网衣附着物等;五是严控病害发生,及时清除病死鱼。
(五)管理风险
渔业生产的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我国渔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比较小,渔业生产者往往同时又是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根据养殖经验和个人判断来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者对未来的市场判断不准,选择了不适当的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决定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新品种培育、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新技术的运用都具有相对更大的风险。基本建设计划、生产计划、技术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和销售计划编制不适当或执行出现偏差。组织内部饲养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生产混乱、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不合理;生产者技术不熟练,方法不当,操作失误;停电,停水;盗窃,毒鱼。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出现的问题未采取适时和适度的措施等。管理工作中任何疏漏,都有可能导致生产的中断,使渔业生产者蒙受损失。
(六)渔业船舶风险
在海洋的各个领域中,海洋捕捞由于本身职业的特殊性,较之海上其他职业又具有更大的风险,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渔业船舶航行生产的区域常常远离陆地,渔船吨位小,抗风浪能力差,导航通信设备落后,船舶空间窄小,船员素质偏低,劳动强度较大,机械故障维修困难,再加之我国渔船救助体系、渔港避风设施、安全设备改造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我国渔船的安全风险十分严峻。归纳起来大致有九个方面:
1.碰撞
渔船碰撞事故占航行事故的50%以上,是航行事故主要类型。有渔船与商船的碰撞、渔船与渔船的碰撞,对渔船的碰撞,主要原因是不遵守避碰规则忽视瞭望,不按规定显示航行信号和作业信号或号灯失灵,不按规定执行雾天航行操作规程,大风浪中绑靠、走锚、机器失灵等。
2.触礁和搁浅
这类事故占航行事故的第二位。主要是没有海图,定位不准,近岸水域情况复杂,雾中或夜间航行看不到参照物,没有开雷达或雷达影像分析失误造成的,机械故障和大风天走锚也是重要的原因。
3.风灾
风灾往往一次可以造成几十艘船沉没,几十人死亡失踪。一个是台风,另一个是突发性阵风。主要是渔船吨位小、抗风能力差、操纵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遇有八级以上大风,航行风险会陡然增加,若没有良好的抗风经验和船艺,处境将变得十分危险。
4.机损事故
渔船和汽车一样,都会常常发生机械事故导致部分功能丧失或根本不能航行。遇上好的天气,就地修理或可返航,遇上大风天气,将有可能船体吹横而翻沉,由于达到报废年限的船在增多,再加上柴油涨价、产量不稳定、生产成本上升,渔船保养、维护不及时,此类事故有上升趋势。一般而言,渔业船舶的机械事故、舵机失灵、推进器损坏的事故要占总事故的15%—25%。
5.火灾
火灾事故是指船舶因非自然因素失火或爆炸,造成船舶损坏、沉没或人员伤亡、失踪。在渔船上,通常容易引起火灾的部位是机舱、厨房、船员居住舱室、电气线路老化、电气焊作业等。据统计,在渔船火灾事故中,由于电器设备起火所导致的火灾事故占全部火灾事故的43.4%,位居第一,而机舱失火占18.1%,排在第二位。
6.自沉
自沉是指船舶因超载、装载不当、船体漏水等原因或不明原因,造成船舶沉没,人员伤亡、失踪。据统计,每年9月份后,北方沿海天气逐渐变冷,大风寒潮增多,海水温度降低,加之小型渔船、木质渔船占比较大,渔船自沉事故有增多的趋势。
7.生产作业风险
渔船在海上常常是个激烈晃动的生产场所,绳索、网具多,空间窄小,露天作业时间长,天气情况复杂,伴有机械与手工并举的作业,极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1)用各种捕捞工具下网、起网时在船舷和甲板的落水死亡与伤残。
(2)起网机绞人或网绠断裂致人死亡与伤残。
(3)带缆作业的脚下不清,手上不利落的死亡与伤残。
(4)吊机断裂、重物坠落等事故。
(5)渔汛期间的超载造成的沉船或装载不合理破坏稳性的沉船。
(6)机舱漏油或配电盘起火等引起的火灾。
(7)添加伪劣柴油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8)海底阀忘记关闭引发的沉船事故。
(9)大风浪天气的落水或摔倒引发的事故。
(10)不按规定显示捕捞作业的号灯、号型引发的事故。
(11)海上给养或驳船的挤压事故。
(12)在海上对渔船进行局部维修引发的事故。
8.船员生活风险
渔船船员生活的空间窄小,出海时间长,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态,性情烦躁;生活空间小,各种生活也多有不便。其风险主要表现在:
(1)厨房用火和吸烟引起的火灾。
(2)上厕所或在船边滞留因猛烈晃动的落水失踪。
(3)心情烦躁、酗酒后的斗殴或失踪。
(4)风吹日晒所引发的关节病、皮肤病等。
(5)在码头、锚地停泊,潮差等原因,登船时船舶晃动的落水死亡。
(6)食河豚等海物中毒的死亡。
(7)煤气中毒或鱼舱有毒气体导致的死亡。
9.其他风险
渔船的停泊、避风、救援、给养、防灾等,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力量给予提供和改善,单靠企业和船东无法自行解决,属于公共产品领域。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1)渔船停泊避风条件差,渔港数量不足,一些渔港和避风锚地功能局限,不能避台风或某些风向的大风。
(2)航标数量不足或功能局限。一些渔港的进出口、航道暗礁等处没有设定界标或浮标。
(3)渔港、港池、航道、渔场的沉船大多没有打捞,没有强制的打捞法规,也没有这方面的经费和保险。
(4)中长期气象服务满足不了航行生产需要,海洋中的突发阵风时有漏报。
(5)海上救助体系和技术装备缺乏对渔船的针对性。
(6)渔船的通信能力不够,定位水平不高,尤其是机械事故后漂移快,海上救援时往往难以发现目标,失去最佳的救助机会。
(七)渔用投入品风险
1.渔用投入品概述
渔用投入品包括渔用化学药品、渔用中草药、渔用饲料和非药物等。其中渔用化学药品(以下简称渔药)是指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协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物质。顾名思义,渔药是指专门用于渔业方面为确保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成长的药物。渔药是人类与水产动植物病、虫、害做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增进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应用渔药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和提高鱼产量。养殖渔业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养殖品种必须生活在水中,而各类水体通常又是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栖居或孳生地,水又是化学物质的优良溶剂和有机物、尘埃的悬浮剂。现代养殖渔业分为鱼、虾、贝、龟、鳖等各种水产动物增养殖和以紫菜、海带等藻类为主的水产植物种养殖两大部分。因此,渔药同样区分为水产植物药和水产动物药两种,也可称为水产药。水产动物药和兽药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而水产植物药则与农药关系比较密切。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国际上对渔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于水产动物药,故常常将渔药狭义地局限为水产动物药。
按照渔药的功能分类,一般可将渔药分为水体消毒剂、内服抗菌剂、寄生虫驱杀剂、中草药、生物制品、水质改良剂等。
2.渔药对水产品质量的危害
药物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渔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药物的残留问题。水产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使用药物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和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长时间使用而引起的。由于药物的超剂量长时间使用或使用禁用药导致药物在水产动物中残留,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我国水产品设置的主要贸易壁垒之一,药物残留现已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鳗鲡养殖和加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区发展起来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三高”农业产业。我国的鳗鲡及其制品主要出口日本,但在1995—2000年间,日本市场多次退回并销毁抗生素超标的我国鳗鲡及其制品,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损害了我国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形象。渔药对水产品质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危害水产品的安全,渔药中的一些物质会阻碍淀粉酶分泌,破坏鱼类身体组织,并影响鱼类的生长,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水生动物中毒,发生水产养殖药害事件。二是“三致”作用,部分渔药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具有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如防治水霉病的孔雀石绿、调节生长的己烯雌酚等。三是毒性作用,有些渔药残留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浓度时,会产生毒性作用。如防治鱼虾鳖等细菌性疾病的氯霉素残留,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即白血病,磺胺类药物残留可引起肾脏损害。四是导致耐药性增强,水产养殖中的病原微生物长期接触某些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后会产生耐性,这种耐药性可经食用后传递给人体。耐药性的产生和增强不仅会影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效果,也会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一定的困难。五是引起过敏反应,有些渔药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抗原性,能刺激人的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防治鱼虾鳖等细菌性疾病的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呋喃类等药物残留,轻者可能引起皮炎、荨麻疹、发热等,严重的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六是引起菌群失调,水产品上残留的药物可能会抑制或杀死人体肠胃内某些敏感菌群,从而影响、破坏肠胃内菌群平衡,导致内源性感染,从而导致长期腹泻,损害人体健康。七是污染严重,水产品的污染主要为废水排放,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占据污染源的首位,影响了渔业的正常运作。水产品的良好养殖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贴近海港的水域往往是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极易被重金属影响渔业的发展,比如我国居民经常食用的海带、紫菜等水产品,在经过沿岸污染后无法排出其存于产品本身的化学物质,使消费者无法放心购买。除废水的污染外,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由自身产生的污染也相对严重,随着我国水产品的养殖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通常养殖水产品的饲料使用效率很低,只有20%左右的养分被吸收,其他养分随着鱼类的消化再次流失于水中,因此污染所在水域的整体环境,再加上养殖人员没有及时更换用水,将会对水中动物造成严重危害。
3.提升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根据水产养殖病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定了《2019年全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方案》,正式启动2019年全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行动方案提出了五条技术路线:
一是使用优质苗种减少用药。严格控制苗种质量,对于采购外来苗种,养殖企业要采购具有生产许可证且信誉好的单位的苗种,优先选用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且经当地验证具备优良性状的水产苗种,并经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对于自繁自育的苗种,养殖企业要严格按照育苗相关操作规范生产,做好亲本选育和病害防控等技术措施,保障苗种质量优质安全健康。
二是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用药。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掌握病原分布、流行趋势和病情动态,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发布病害预警;强化疫病净化和突发疫情处置,避免药物滥用;推广应用疫苗免疫等预防技术,减少养殖户“乱用药”问题;强化苗种产地检疫,创建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从源头控制病害发生,降低滥用药风险。
三是依法精准用药减少用药。建立规范用药制度。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等,由执业兽医出具处方笺,并在其指导下使用,依照处方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编制适合当地的水产养殖用药抗菌谱,对症开方,依方用药。加大依法、科学用药技术的宣传与指导,把法律和技术送到养殖者手里,深入基层、深入池塘进行现场指导。
四是推广生态养殖减少用药。以生态循环、质量安全、集约高效、节能减排为导向,集成和示范推广一批用药量少、质量可控、操作简便、适宜推广的用药减量技术模式。大力推广使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尾水生态治理、以渔净水等生态减药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尾水处理、水体清洁过滤等养殖装备。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集装箱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次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先进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提质增效、防病减药水平。
五是加强日常管理减少用药。指导养殖企业自身加强养殖管理,健全内部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从苗种质量、养殖环境、水质监测、密度控制、病害防治、兽药使用、产品检测等贯穿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完善水产养殖生产和用药记录制度。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以及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养殖生产的监管力度,监督投入品规范使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用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