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党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战略高度保障民生,筹划国家粮食安全。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口粮安全战略,确定“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原则。正是基于粮食对于国家生存命脉的极端重要性,农业才变得极端重要。为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农业保险才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特殊领域。

(一)农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是从农业对民生的不可替代作用和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来体现的。

第一,农业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前提。农业为所有人口提供食物及基本生存物质,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在所有的民生问题中具有显著的基础性作用,是解决其他民生问题的基础。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从事更能促进个体自由发展的行业和活动,这些行业和活动反过来又会促进教育、科学等民生问题的发展。就是说,降低人们的基本生存成本能够有效促进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机会和创造能力,为国民经济总量扩张奠定基础。

第二,农业发展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原料或初级产品。农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农业为纺织、造纸、制糖等行业提供基础性原材料或初级产品,是实现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第三,农业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战略回旋和缓冲条件。农业是弹性较大的一个产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在城市就业出现紧张或者失业率提高时,一些劳动力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实现就业压力的缓冲,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其他产业的重要劳动力来源。在2020年我国约有3亿农民工,为城镇建设提供劳动力来源。2020年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我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对失业的缓冲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农产品价格等出现较大风险时需要政府扶持,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化效应既是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城市不能取代农村,工业也不能取代农业,农业的继续存在就需要政府的扶持,这也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也是世界各个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农业产业要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国内经济与政治的重要议题,也是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我国的粮食供需问题与国际粮食安全体系息息相关,14亿人口的粮食稍稍短缺都会引起国际粮食市场的巨大波动。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个了不起的奇迹,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在2005年,我国农业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1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总产量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粮食每年进口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数量巨大,从2012年起我国主要农产品几乎都要进口,到2014年大豆进口达到了7000吨,到2019年突破8000吨,主要用于饲料和榨油,作为口粮占比很小。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便宜,我国节省下的土地用来种谷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做出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能够通过实际的、经济的方式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我国有关部门曾提出粮食安全五个指标:第一,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第二,粮食储备率不低于18%;第三,人均占有粮食不低于400千克;第四,粮食产区人均储粮不低于3个月,粮食购销区人均储粮不低于6个月;第五,全国基本农田不低于16亿亩。

国际上普遍认为粮食自给率低于95%是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临界状态。中国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中国的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实现谷物供应自给,进口一些大米主要是调剂和改善品质,我国还有高于国际警戒线的粮食储备。

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粮食的产量及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粮食供给不足等问题,粮食安全就是能够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我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国情注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供给我国足够的粮食,国际市场也不会有源源不绝的低价粮食供应给我国,我国的粮食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一旦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供应,必将受制于人,国家发展陷入战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