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浮筏礁体设施
(一)浮筏礁体设施结构与布局
浮筏礁体设施主要以筏式养殖设施为基础。筏式养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浮台式,其结构参照网箱养鱼所采用的木(竹)结构组合式筏架,适于风浪较小并可避风的海区使用;另一种为延绳式,通常适合水深流急的海区使用。目前这两种筏架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使用,浮台式筏架的优点是养殖对象排列较集中便于操作和管理,但相对于延绳式筏架,其单位面积产量受水流及食物丰度的影响较大,而且浮台式筏架还影响海区景观,并与游艇、军事等用途相冲突,在我国浮台式筏架在南方应用比较广泛,北方则主要为延绳式。
延绳式筏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单筏,由一绠两橛构成,一个筏体由两个橛子与海底固定;另一类为框筏,由单筏组合而成,由大绠构成框架,用框架大绠固定单筏,框架大绠上不加浮子,只起形成框架的作用。单筏结构较框筏简单,抗风浪能力强,是我国目前贝藻养殖的主要设施。
筏式养殖有多种养殖模式,如垂养、平养、单养或混养。其中垂养和单养占主导地位,平养主要用于藻类养殖,而垂养则主要用于贝类的养殖。混养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利用不同养殖对象在养殖过程中的生态互补性,达到生态高效、优化养殖环境的目的。
(二)浮筏礁体设施发展趋势
用作海洋牧场浮筏礁体设施的筏式养殖最早是日本发明的,后来得到广泛运用。在日本,筏式养殖被广泛应用于牡蛎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在欧美,筏式养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牡蛎、贻贝及扇贝的养殖。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海带筏式养殖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开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多个经济物种的筏式养殖,利用筏式工程设施养殖的藻类有海带、紫菜、龙须菜、麒麟菜、石花菜、羊栖菜等,贝类有扇贝、牡蛎、贻贝,海珍品有鲍、海参、海胆、蟹类等。
目前国内外有关筏式养殖结构与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多局限于近岸水域,对近岸筏式养殖的养殖模式、混养种类和搭配比例、混养种类间的生态互利机制等方面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我国浅海筏式养殖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筏式养殖取得了技术和产业规模的巨大进步。筏式养殖规模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国内海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海水筏式养殖设施的种类比较单一,针对一些特殊生态习性的养殖生物(如海参、鲍)的养殖设施开发不够,有关养殖设施及其工程结构的研究较少。我国近海水深普遍较浅,在缺少垂直空间使用浮沉式结构及其技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养殖设施的强度来抵御风浪,使养殖生产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降低。
筏式养殖设施作为海洋牧场浮式礁体的重要设施,在海藻等初级生产力提高及贝藻生态养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在养殖实践过程中也经历了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历程。当前,筏式养殖也呈现出所涉水域越来越深、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机械化程度更高等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