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为广大渔民提供风险保障服务是渔业互助保险的立业之本。省级财政对渔业互保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各地党委政府、财政部门也对渔业互保工作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2019年省级财政补贴5753万元,各地市县财政补贴2987万元,九年多来,全省各级财政补贴达到5.24亿元。正是由于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各级财政大力支持,使我省渔业互保工作获得资金保障。
二是积极开展银保合作。第一为参保渔民会员提供“渔船+保单”的贷款模式,提高渔民入会参保的积极性,解决渔业生产融资难问题,协会积极与各有关银行、金融机构沟通联系,让入会参保渔民利用协会的保单实施“渔船+保单”的贷款模式,抵押贷款共计约100亿元。第二为参保渔民会员提供小额贷款金融服务。2012年起,协会与相关银行合作,2012—2016年,分别在泉州、漳州、宁德等地开展了参保渔船小额贷款的试点工作,每年提供小额贷款平均约2500万元。协会开展的这些银保合作受到了当地渔民的一致好评,让会员真正感受到参加渔业互保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构建良好服务体系。为丰富和完善协会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会员的渠道,协会对全省96家渔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属性、联系方式、会员规模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确立了“发挥优势,紧密联系”的工作思路,并开展针对性工作:定期联合当地渔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举行渔民会员代表座谈会,听取渔民会员心声,收集渔民会员合理化诉求,形成调研报告;利用“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渔博会以及伏季休渔等契机,联合各地渔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渔业普法、渔业互保政策宣传、安全生产教育及培训等工作,并与其中17家渔业行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体系。
四是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服务渔民。根据渔民的实际需求,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渔民渔工渔船风险保障“保到位”、理赔赔款“赔到位”。对参保的会员,给予沿海渔船互保足额投保政策、附加险“买一送一”政策、无理赔优惠政策;给予远洋渔船互保“参保”优惠、“船龄”优惠、“吨位”优惠、涉印尼项目远洋渔船实行停航退费等优惠政策,并免费承接“油污证书”及“残骸证书”的代办业务等服务。
五是建立补偿及预付机制。实行补偿和预付机制是区别于商业保险公司的软实力和竞争力。针对部分因事故受损的渔民会员由于不符合条款而得不到赔偿的情况,通过补偿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补助。几年来,协会通过补偿的方式返还给渔民会员的资金接近10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涉及渔民会员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涉外商渔船碰撞等影响面广、政策影响大的赔案,在事实基本清楚、损失初步确定的情况下,建立并实行高比例预付赔偿金制度,帮助渔民会员迅速恢复再生产,从而使全省渔业互保协会在渔民会员中树立了专业、负责任的形象。
六是建立反哺机制。加大慰问困难渔民会员力度,每年制订反哺计划,主要项目有:①困难会员慰问。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协会高度重视对困难渔民会员的慰问帮扶力度,历年累计慰问支出达100多万元,仅2020年初就对全省153名因海损事故造成严重损失、家庭主要成员患有重疾以及生活特别困难的渔民会员发放30余万元的慰问金及慰问品。②渔区助学活动。2017年起,协会与中国渔业互保协会联合开展“扬帆助学”系列活动,2020年,在持续开展“扬帆助学”活动的同时,协会进一步扩大助学面及助学范围,继续开展互保“筑梦起航”助学活动。截至目前,已合计为11名渔区贫困大学生提供每人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至大学毕业,两场助学活动预计将提供助学金约22万元。在关心渔民会员的同时,协会还将会员服务延伸到了渔区的方方面面。2016年,协会在全省8个一级渔港的9所小学开展送健康水进校园的活动;2019年,协会深化这一反哺活动,继续为全省10个一级渔港的10所小学捐赠了净水设备,并以赞助经费及奖品形式支持学校开展主题绘画等活动。两场活动合计为渔区小学送去了135台净水设备。③帮扶共建。为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防止和预防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2017年以来,省协会共计向会员赠送2.1万余件救生衣和2340套急救箱,总价值达320多万元,使渔业互保真正扎根于渔民会员心中。
七是构建保险保障机制。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组建共保体,为开展的业务提供风险保险,使渔民、养殖户得到应有的保障,目前协会与8家商业保险公司组建了共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