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基础知识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淡水养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池塘精养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光照充分,水源畅通,水质肥沃,交通方便,以利于水产生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并便于生产管理。
(1)面积和水深。养殖池塘的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最好是2—3米,特殊生物及品类(如鱼种)池塘的面积最好在5亩以下。
(2)土质和底质。池塘的土质,以黑色的壤土最好,黏土次之,砂土最差,底质有厚约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于保水保肥,肥沃水质。
(3)水质水源。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溶氧充足,酸碱度适中(pH7—8.5),水质较肥,远离污染。
(4)形状和方向。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宽之比为3∶1至2∶1,宽边长度为30—50米,方向以东西向(东西边长,南北边宽)为宜,可相对延长日照时间,增加光合作用和水体溶氧。
(5)布局和配套。连片鱼塘必须合理布局和重视建设各种养殖配套设施,如电力、排灌系统、饲料存储、水质检测等。
2.海上养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海水养殖应选择水质良好无污染的水域,避开可能产生“赤潮”的海区。选择避风条件好的海区,选择避开台风、海浪袭击的海区,或要具备一定的挡风条件,养殖区域海水流速要适中。
海上养殖分为好多种方式,具体条件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海上网箱和浮筏养殖对养殖区域水深有要求,紫菜养殖还要利用潮汐规律等。
3.水产养殖对管理的基本要求
(1)苗种要求
苗种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规格适宜,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2)水质要求
池塘精养要求水质保持“肥、活、嫩、爽”。“肥”指水中溶解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多,数量适当,水色较浓,就是说浮游植物生物量很大,形成强烈的水华。一般20mg/L大致是肥水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起点。浮游植物量20—100mg/L,水体透明度在25—35厘米之间;“活”指水中营养物质循环快,水色和透明度有规律地变化,一般是“早青晚绿”“早红晚绿”,甲藻等鞭毛藻类较多,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嫩”指水肥而不老,形成水华的藻类细胞未老化即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并且蓝藻含量不多;“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过多。
(3)投饲要求
要求做到“匀、足、好”。“匀”指根据放养鱼类摄食的需要,每天均匀投喂饲料,不要时多时少;“足”指投喂的饲料能满足各种养殖生物生长的需要[日投饲率(相当鱼体重百分比)为2%—3%,饵料系数=总投饵量/鱼总增重量];“好”指投喂饲料要新鲜、适口和营养丰富、全面。投饵机应定期维护,保证喷洒饲料均匀,正常工作。
(4)建立水产养殖日志
水产养殖日志是有关养殖各项措施和生产养殖变动情况的简明记录,包括放苗、收获、投饲、投药、疾病防治与水质管理日志,转池与死亡数量日志。水产养殖日志是保险承保理赔的重要参考原始资料。
(5)巡逻观察
水产品静养要求每天清晨、午间、黄昏巡池(网箱),主要观察水产生物的生长活动情况、吃食情况、有无残剩饲料、有无浮头预兆。
(6)经常除草去污
随时捞去水中污物、饲料残渣,割去池塘杂草,清除网箱上的附着生物,以免污染水质,消耗溶氧。
(7)防治疾病
对鱼种、饲料、渔具进行消毒,投喂药物饲料,注射疫苗预防,对发病池塘施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