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作者简介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麻醉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麻醉技术的发展简史
二、标志性的麻醉技术发展简史
第二节 掌握麻醉基本技术
第二章 围术期监测技术
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测
一、通气量监测
二、呼吸力学监测
三、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
四、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
第二节 心电图监测
一、正常心电图
二、注意事项
三、临床意义
四、常见心律失常ECG表现
第三节 循环功能监测
一、心率和脉搏监测
二、动脉血压
三、中心静脉压
四、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监测
五、心输出量监测
第四节 肾功能监测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测定
二、肾小管功能测定
三、血中含氮物质浓度的测定
第五节 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
一、体温监测
二、肌张力监测
三、麻醉深度监测
第三章 椎管内麻醉技术
第一节 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穿刺技术
三、常用药物
四、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五、麻醉中的管理
六、连续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
第二节 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
二、穿刺技术
三、硬膜外神经阻滞的管理
四、骶管神经阻滞
第三节 腰-硬联合神经阻滞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常用的CSEA技术
三、CSEA的用药方案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骶丛阻滞技术
一、解剖学基础
二、适应证
三、阻滞操作技术
四、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 吸入全身麻醉技术
第一节 吸入麻醉技术的设备
一、麻醉机简介
二、麻醉通气系统
三、吸入麻醉气体的浓度和深度监测技术
四、废气清除系统
第二节 吸入麻醉方式及影响因素
一、吸入麻醉方式的分类
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吸入麻醉的实施
一、吸入麻醉的诱导
二、吸入麻醉的维持和苏醒
三、吸入麻醉深度的判断
四、吸入全身麻醉的优缺点
第四节 紧闭回路吸入麻醉
一、紧闭回路吸入麻醉的技术设备要求
二、紧闭回路麻醉的实施
第五节 低流量吸入麻醉技术
一、低流量吸入麻醉的技术设备要求
二、低流量吸入麻醉的实施
三、实施低流量吸入麻醉的并发症
第五章 静脉全身麻醉技术
第一节 静脉麻醉方法
第二节 麻醉诱导
一、静脉麻醉诱导的剂量与方法
二、静脉麻醉诱导剂量的计算方法与药物浓度的设定
三、静脉麻醉诱导技巧
第三节 麻醉维持
一、静脉麻醉维持期间给药速率和计算方法
二、静脉麻醉维持期间药物浓度的调控
第四节 麻醉恢复
一、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对麻醉恢复的影响
二、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预测麻醉药物的恢复时间
第六章 复合麻醉技术
第一节 复合麻醉技术的分类
一、复合局部麻醉技术
二、局部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
三、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技术
第二节 复合麻醉的特点
一、复合麻醉的优缺点
二、复合麻醉的应用原则
第三节 局部麻醉方法的复合
第四节 局部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一、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二、其他局部麻醉复合全身麻醉
第五节 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一、麻醉诱导
二、麻醉维持
三、注意事项
第六节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三、实施原则
四、主要优缺点
第七章 局麻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一、局部麻醉分类
二、局部麻醉的特征
三、术前用药及监测
四、设 备
五、局部麻醉并发症
第二节 表面麻醉
一、表面麻醉药
二、操作方法
第三节 局部浸润麻醉
一、常用局麻药
二、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 区域阻滞
第五节 静脉局部麻醉
一、作用机制
二、适应证
三、操作方法
四、局麻药的选用与剂量
五、并发症
第八章 疼痛的临床诊疗
第一节 疼痛诊疗范围
第二节 疼痛的评定
第三节 疼痛的诊断
第四节 疼痛治疗的方法和原则
一、急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三、术后疼痛的治疗原则
第九章 麻醉常用药物
第一节 临床麻醉中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
一、抗高血压药与麻醉
二、β受体阻滞药与麻醉
三、抗心律失常药与麻醉
四、强心苷与麻醉
五、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与麻醉
六、肾上腺素与麻醉
七、钙通道阻滞药
八、组胺H2受体拮抗药
九、化疗药与麻醉
十、抗癫痫药与麻醉
十一、抗生素与麻醉
十二、吸入麻醉药
十三、静脉麻醉药
第二节 肌肉松弛药
一、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二、非去极化肌松药
第三节 激素类药
一、氢化可的松
二、泼尼松龙
三、甲泼尼龙
四、曲安西龙
五、曲安奈德
六、地塞米松
七、倍他米松
第四节 强心药
一、洋地黄
二、地高辛
三、毛花苷 C
四、毒毛花苷K
五、多巴酚丁胺
六、氨力农
七、米力农
第五节 降血压药
一、酚妥拉明
二、妥拉唑啉
三、酚苄明
四、拉贝洛尔
五、乌拉地尔
六、硝普钠
七、肼屈嗪
八、二氮嗪
九、硝酸甘油
十、硝酸异山梨酯
十一、地尔硫
十二、维拉帕米
十三、尼卡地平
十四、尼群地平
十五、氨氯地平
十六、卡托普利
十七、贝那普利
第六节 升血压药
一、肾上腺素
二、去甲肾上腺素
三、多巴酚丁胺
四、多巴胺
五、增压素
六、异丙肾上腺素
七、美芬丁胺
八、甲氧明
九、间羟胺
十、去氧肾上腺素
十一、麻黄碱
第十章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
第一节 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
一、探头的准备
二、扫 描
三、穿刺针置入
四、注射局部麻醉药
五、水定位
六、神经刺激
第二节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
一、简介和解剖
二、超声解剖
三、适用手术与禁忌证
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五、操 作
六、临床经验
第三节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
一、简介及解剖学特点
二、超声解剖
三、适用手术及禁忌证
四、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五、物品准备
六、操 作
七、临床经验
第四节 超声辅助踝部阻滞
一、简介及应用解剖学
二、超声解剖
三、禁忌证
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五、物品准备
六、操 作
七、临床经验
第十一章 神经影像学在麻醉领域中的进展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ET)
三、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MRs)
四、展 望
第十二章 麻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节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二节 喉罩置入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三节 椎管内麻醉穿刺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四节 动脉穿刺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相对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五节 深静脉穿刺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六节 气管内插管拔除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操作流程
四、相关链接
第七节 喉罩拔除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操作流程
四、相关链接
第八节 环甲膜穿刺术的护理配合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九节 口咽通气管置入的方法
一、目 的
二、适应证
三、禁忌证
四、操作流程
五、相关链接
第十三章 各种常见麻醉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气管、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二节 喉罩全身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三节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五节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六节 全凭静脉麻醉—非气管插管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七节 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八节 基础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九节 局部麻醉的护理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十节 非住院患者手术麻醉
一、概 述
二、护理常规
第十四章 各类手术的基础护理技术
第一节 手卫生技术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无菌技术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氧气吸入技术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一、心电监护的临床意义
二、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操作程序
三、电极片安置部位及方法
四、心电导联线的连接方法
五、正常心电图波形
六、不同人群心电图的特点
七、心电监护中常见的心律失常
八、心电监护要点
九、使用注意事项
第五节 患者搬运技术
一、常用的搬运方法
二、特殊伤员的搬运方法
三、搬运时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预防患者跌倒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七节 压疮的预防
一、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
二、压疮的预防措施
第八节 压疮创面的护理
一、伤口评估
二、伤口处理
第九节 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一、操作目的及意义
二、用 物
三、操作步骤
四、注意事项
五、评分标准(表14-8)
第十节 静脉采血技术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注射给药法
一、药液吸取法
二、皮内注射法
三、皮下注射法
四、肌内注射法
五、静脉注射法
六、动脉注射法
第十五章 手术体位摆放技术
一、体位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二、手术体位的安置原则
三、常见手术体位及摆放方法
四、体位摆放的注意事项
第十六章 导管护理技术
第一节 密闭式静脉输液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密闭式输血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静脉留置针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留置导尿管术
一、目 的
二、操作前准备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T”管引流的护理
第六节 胃肠减压技术
一、操作准备
二、操作关键步骤及要点
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七节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一、保留置管接引流袋引流术
二、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技术
第十七章 PICC护理
第一节 末端开口式PICC置管操作及护理(非B超导引下)
第二节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操作及护理
第三节 血管超声导引下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操作及护理
第四节 PICC置管后护理
第五节 PICC的维护护理
第六节 PICC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第七节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处理
第八节 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
第九节 PICC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十八章 其他常用护理技术
第一节 造口护理技术
一、操作准备
二、操作关键步骤与要点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四、健康教育
第二节 动脉采血技术
一、操作目的及意义
二、评 估
三、用 物
四、操作步骤
五、难点及重点
六、注意事项
七、评分标准(表18-1)
第三节 便携式化学治疗泵给药操作
一、化疗泵应用指征
二、化疗泵的原理及特点
三、化疗泵的操作规范
第四节 膀胱冲洗技术
一、开放式膀胱冲洗术
二、密闭式膀胱冲洗术
第五节 患者约束法
一、目 的
二、用 物
三、评 估
四、操作要点
五、注意事项
第六节 咽拭子标本采集法
一、操作目的及意义
二、评 估
三、用 物
四、操作步骤
五、难点及重点
六、注意事项
第七节 吸痰法
一、电动负压吸引器
二、中心吸引装置
第八节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一、心脏复苏术
二、呼吸复苏术
三、2010年版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第九节 除颤技术
一、原 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操作步骤
四、电击复律的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