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深度的判断

三、吸入麻醉深度的判断

麻醉深度是麻醉与伤害性刺激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一种受抑制状态的程度。术中应维持适度的麻醉深度,防止麻醉过深或过浅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满足手术的需要,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安全。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吸入麻醉的深度显得至关重要。

(一)麻醉深度临床判断

Plomley于1847年首先明确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三期:陶醉(intoxication)期、兴奋期(excitement)和深麻醉期(the deeper levels of narcosis)。1937年,Guedel根据乙醚麻醉时患者的临床表现描述经典乙醚麻醉分期:痛觉消失期(analgesia)、兴奋谵妄期(delirium)、外科手术期(surgical stage)、呼吸麻痹期(respiratory paralysis)。对于乙醚麻醉而言,Guedel的麻醉分期临床实用,可明确地界定患者的麻醉深度。而随着现代新型吸入麻醉药、静脉全身麻醉药、镇痛药及肌松药的不断问世及广泛使用,Guedel的麻醉深度分期便失去其临床意义,麻醉深度的概念及分期与临床中使用的不同麻醉药物密切相关。

(二)麻醉深度分期

现临床通常将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期、手术麻醉期和深麻醉期(如表4-1所示),对于掌握临床麻醉深度有一定参考意义。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综合以上各项反应做出合理判断,并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弱及时调节麻醉深度,以适应手术需要。

表4-1 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

(三)麻醉深度的临床检测

麻醉中可应用脑电图分析麻醉深度,但因其临床实施中影响因素较多,并未推广应用。为克服其缺陷,近年发展形成的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脑电图分析,认为其对判断麻醉深度有较大实用价值。BIS的范围为0~100,数字大小表示大脑抑制程度深浅,脑电双频指数虽来自大脑神经细胞的自发性电活动,但很多因素均可影响BIS,所以用其判断麻醉深度并不十分可信。将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用于麻醉深度监测亦为研究热点。利用中潜伏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全身麻醉下的意识变化,以手术刺激下的内隐记忆消失作为合适麻醉深度的监测标准均正在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脑电分析技术,将EEG 4个特征波形α、β、γ、δ的平均功率作为其频谱的特征参数,再加上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心率以及MAC等数据,利用AR模型、聚类分析和Bayes估计理论,最终形成ANN参数代表麻醉深度,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2003年,Datex-Ohmeda公司推出S/5T MM-Entropy模块,第一次将熵值数的概念作为监测麻醉深度的一种手段,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其他如复杂度和小波分析法、患者状态指数(the patient state index,PSI)、功率谱分析(power spectral analyses,PSA)、唾液cGMP含量分析等方法,均处在临床研究阶段,可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麻醉深度的调控

在手术过程中,随着麻醉与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各自消长变化,相对应的即时麻醉深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麻醉深度调控目的是使患者意识丧失,镇痛完全,无术中知晓,但也不能镇静过度;同时需保持血压、心率、酸碱、电解质、血糖、儿茶酚胺等内环境正常稳定;提供满足手术要求的条件。因此,临床麻醉中需及时、实时监测,依据个体差异,按需调控麻醉深度,达到相对“理想麻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