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常规

二、护理常规

1. 麻醉前准备

(1)患者准备:麻醉前禁食≥8小时,术前1天行全身皮肤清洁,建立上肢静脉通道。麻醉开始前测量和记录首次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

(2)麻醉器械、设备准备:麻醉机、心电监护仪、氧气、吸引装量。

(3)物品、药品准备:腰硬联合麻醉包(含穿插针、导管、无菌敷料)、2%利多卡因或其他局部麻醉药;急救药品包括麻黄碱、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4)急救气管插管用物:麻醉喉镜、气管导管、简易呼吸囊、听诊器。

2. 麻醉中的护理观察及记录

(1)向患者解释麻醉过程,指导患者配合麻醉穿刺。

(2)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头下垫小枕,背部紧靠床沿,下颌尽量紧贴胸前,双手抱膝,膝部尽量紧贴腹壁,严重肥胖患者可采用坐位。

(3)按外科手术切口要求行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穿刺点上下15cm以上,两侧腋 后线。

(4)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0~15分钟记录1次。

(5)观察口唇黏膜、皮肤及术野血液颜色,面罩供氧。

(6)记录输液、输血量与尿量、出血量,根据血容量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种类。

(7)停留导尿管。

(8)并发症的观察及对症护理:

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须严密监测血压、心率,每60~90秒测量1次,每10~15分钟测定呼吸功能。若出现低血压,可保持患者头低足高位,同时按医嘱补充血容量或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间羟胺等),直到血压回升为止。对心率缓慢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阿托品0.2~0.5mg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②当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作用开始减弱或消退(在用药60分钟左右),需要经硬膜外腔追加药物时,注意观察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详见第三节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3. 麻醉复苏期护理

(1)检查穿刺部位皮肤覆盖的无菌纱布有无潮湿,及时更换潮湿纱布。

(2)观察下肢活动情况,麻醉后去枕平卧≥6小时。

(3)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0~15分钟记录1次。

(4)面罩或鼻导管供氧。

(5)继续密切观察麻醉平面及患者主诉。

(6)外科专科情况及皮肤情况。

(7)转出麻醉恢复室标准:

①距离最后1次使用局部麻醉药时间≥20分钟。

②其他参见本章第一节气管、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转出麻醉恢复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