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一)体位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机体对于体位改变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对重力改变的反应。由于重力的作用可引起组织器官之间和组织器官内的血流及血液分布的改变,体位改变后,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调节机制包括局部调节机制及静脉和动脉系统神经反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以保证中枢神经系统适宜的灌注血流。手术中,麻醉药物可减弱并影响二者的调节效果。身体直立时,由于流体静力学作用,下肢血管透壁压力增加,由于肌肉张力和肌肉收缩,血管周围组织压力增加,加之静脉瓣的作用,该压力上升有限。即使如此,仍有0.5~1L的血液淤滞在下肢,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心排出量降低20%。如果改为平卧位,心输出量、心脏每搏量增加,此时如果心肌收缩力和动脉张力正常则血压上升。大静脉、心脏的容量感受器和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副交感神经作用,同时减弱交感神经作用,使心率减慢,心脏每搏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压维持相对稳定。麻醉状态下,由于骨骼肌张力降低或完全麻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的舒张及对各种生理反射功能的抑制,不仅可加重因体位改变引起的循环变化,而且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代偿调节功能。
(二)体位改变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即重力和机械性障碍。重力作用引起器官组织的移位和体液再分布,导致胸腔及肺容量的变化。机械性障碍是指对人体施加的外来压力对器官功能的影响。身体直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肺底部血液分布增多,肺尖部肺泡的顺应性低于肺底部。此外,腹腔脏器牵拉膈肌下移,肺功能余气量增加。仰卧位时,腹式呼吸相对减弱,胸式呼吸增加。膈肌向头侧移位,近背侧的膈肌移位更明显,使下肺的通气量增加。正常人俯卧位时,气体更容易分布到上侧肺泡,而血液分布正好相反,影响气体交换。
(三)体位改变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 中枢神经系统
体位改变对脑血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平均动脉压和脑血管阻力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可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使脑血流维持在稳定水平,称为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正常人具有自身调节能力,在体位改变时只要平均动脉压能维持在8.0kPa以上,脑血流即可维持正常水平。麻醉期间平卧位时,只要维持平均动脉压能高于8.0kPa,脑血流仍可维持正常。但低血压的情况下,当头部处于较高位置时,体位对脑血流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除仰卧位以外,其他任何体位都会使颅内压升高,尤其是头低30°并向左转或向右转,仰卧位屈曲时颅内压会明显增高。因此,颅内压高者,在安置体位时应特别注意。
2. 外周神经系统
手术中外周神经损伤的5个主要原因是牵拉、压迫、缺血、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及外科手术损伤。研究表明,压力和压迫时间需达到一定阈值时,才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并伴有临床症状。此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性疾病如恶性贫血、酒精性神经炎、动脉硬化、药物和重金属接触史等都是手术期间发生神经病变的常见原因。因此,并发此类疾病的手术患者应格外注意体位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