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监测
经皮穿刺置入肺动脉Swan-Ganz漂浮导管,可测量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用以评估左心室功能、肺循环状态,估计疾病进程以及诊断治疗心律失常等。在临床应用于心脏病等危重患者诊疗或心血管手术。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由于肺动脉导管的置入可能引起并发症并给患者带来较大危险,因此应充分衡量肺动脉漂浮导管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益处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险之后谨慎应用。适应证见表2-4。
表2-4 肺动脉导管监测适应证
禁忌证:对于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右心房或右心室内肿块、法洛氏四联症等病例一般不宜使用。严重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近期置起搏导管患者常作为相对禁忌证。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设备及技术力量,权衡利弊决定取舍。
(二)肺动脉导管置入方法
右颈内静脉是置入漂浮导管的最佳位置,导管可直达右心房,从皮肤到右心房的距离最短,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并发症少。当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将特制的导引钢丝插入,沿钢丝将导管鞘和静脉扩张器插入静脉,然后拔除钢丝和静脉扩张器,经导管鞘将肺动脉导管插入右心房,气囊部分充气后继续推进导管,导管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后,压力突然升高,下降支又迅速回到零点,出现典型的平方根形右室压力波形,舒张压较低。此时,使气囊完全充气,穿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最后到达嵌入位置。上述每个位置的特征性波形可用于确定导管的位置和正确走向(图2-9)。最佳嵌入位置在左心房水平的肺动脉第一分支,导管已达满意嵌入部位的标准是:①冲洗导管后,呈现典型的肺动脉压力波形。 ②气囊充气后出现PAWP波形,放气后又再现PAP波形。③PAWP低于或等于肺动脉舒张压。
图2-9 肺动脉置管过程中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的压力波形
(三)肺动脉导管监测的临床意义
通过肺动脉导管可监测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肺动脉楔压(PAW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
1. 肺动脉压
肺动脉压波形与动脉收缩压波形相似,但波幅较小,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及肺血管阻力的大小。正常肺动脉收缩压为15~30mmHg,肺动脉舒张压为5~12mmHg。肺动脉平均压超过25mmHg时为肺动脉高压症。肺动脉压降低常见于低血容量,肺动脉压升高多见于COPD、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肺复苏后、心内分流等。缺氧、高碳酸血症、ARDS、肺栓塞等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左心功能衰竭、输液超负荷可引起肺动脉压升高,但肺血管阻力并不增加。
2. 肺动脉楔压
气囊充气后,阻断肺小动脉内前向血流,导管远端感传的是肺小动脉更远处肺毛细血管和静脉系统的压力,此时测得的肺小动脉远处的压力称为肺动脉楔压,反映左房和左心室舒张末压。肺动脉楔压正常值为5~12mmHg,呼气末这个值近似于左房压,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相关,常反映肺循环状态和左心室功能;可鉴别心源性或肺源性肺水肿,判定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诊断低血容量以及判断液体治疗效果等。
3. 心输出量
利用温度稀释法可经肺动脉导管进行心输出量的测定。将10mL凉盐水从导管的中心静脉端快速匀速注入,肺动脉导管开口附近的热敏电阻将检测到温度变化,通过记录温度-时间稀释曲线并进行分析可测得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正常范围为4~8L/min,心指数的正常范围为2.4~4.0L/(min·m2)。输出量大小受心肌收缩力、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心率等因素影响。
4.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通过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血中的氧饱和度为SvO2,可反映组织氧供给和摄取关系。SvO2与心输出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吸空气时SvO2正常值为75%。在脓毒血症、创伤和长时间手术等情况下,组织摄氧的能力下降,仅根据SvO2很难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SvO2变化原因见表2-5。
表2-5 SvO2变化原因
(四)肺动脉置管常见并发症
肺动脉置管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气囊破裂、肺栓塞、肺动脉破裂和出血以及导管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