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常规
1. 麻醉前准备
(1)患者准备:
①麻醉前评估患者劳动能力、吸烟与嗜酒史,有无长期服用催眠药史,有无怀孕,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嘱患者清洁口腔、鼻腔,戒烟、酒。
②术前禁食≥8小时,婴幼儿禁食≥4小时,禁饮(糖水、清果汁)≥2小时。
③嘱患者取下活动义齿、首饰、手表、戒指等。按医嘱执行麻醉前用药。
④告知患者麻醉复苏期需要配合的内容,如应答、睁眼、伸舌等。
⑤麻醉开始前测量和记录首次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
⑥建立上肢静脉通道。
(2)麻醉器械、设备、耗材准备:
①多功能麻醉机、心电监护仪、听诊器、麻醉喉镜、注射泵、加温仪、简易呼吸囊。
②检测氧气源和吸引装置压力、系统密闭程度,确认无漏气。
③一次性耗材有气管导管(支气管内插管准备双腔支气管导管或支气管封堵管)或喉罩、导管芯、呼吸回路、麻醉面罩、吸痰管、吸附器、口咽通气管、过滤器、医用水溶性润滑剂。
④困难气道麻醉用具如支气管纤维镜、可视喉镜。
(3)药物准备:按医嘱准备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胶体和常规急救药品(包括阿托品、麻黄碱、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0.9%氯化钠溶液500mL。
2. 麻醉中的护理观察及记录
(1)连续动态监测心电图,每10~15分钟记录麻醉机、监护仪上各参数,支气管内插管麻醉根据手术需要单肺通气时,尤其要密切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协助填写麻醉记录单。
(3)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防止脱管、阻塞。术中变换患者体位时注意观察导管置入的深度。
(4)记录用药时间点、用量。
(5)记录输注液体种类及其在麻醉手术期间的出入量。
(6)按需要给予液体加温、患者身体保温。
(7)根据医嘱采血进行各种检验。
3. 麻醉复苏期护理
(1)气管导管拔管指征: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没有单一的指征能保证可以成功地拔除气管导管,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患者不需要辅助通气:
①PaO2或SpO2正常(一般SpO2>94%)。
②呼吸方式正常,咳嗽、吞咽反射活跃。患者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次/min,潮气量>6mL/kg。
③意识恢复,可以合作和保护气道。
④肌力完全恢复。
⑤气管导管内、口腔内和咽部无异物,无气道梗阻或通气不足现象。
(2)拔管时护理要点:
①拔管前无菌操作下吸干净气管、咽喉、口鼻内分泌物。吸痰中观察患者脉搏氧饱和度,有口唇发绀、持续呛咳者应停止吸痰,给予吸氧,待症状改善后再吸痰。
②将气管导管套囊放气,导管内插入输氧管供氧,肺充氧胀气。
③将吸引管留置在气管导管前端之外,一边吸引一边缓慢拔管。
④拔出气管导管后继续面罩吸氧,流量为4~5L/min。再次清理口鼻咽喉分泌物。
⑤当患者未清醒或有舌根后坠时,放置口或鼻咽通气管继续面罩吸氧,流量为4~5L/min。
(3)观察和记录:
①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每10~15分钟记录1次。
②自主呼吸频率、节律、潮气量,每10~15分钟记录1次。
③有无肺误吸、喉头水肿、气管塌陷等并发症表现。
④神志恢复情况及对刺激的反应。
⑤疼痛程度。
⑥出入量,包括输血、输液量及尿量、引流量等。
⑦外科专科情况及皮肤情况。
(4)体位护理:患者未清醒时,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可抬高头部15°~20°。做好身体及四肢约束和固定,防止坠床或其他意外的发生。
(5)注意保暖,防止低温。
(6)转出麻醉恢复室的标准:
①在恢复室停留>30分钟,神志完全清醒,正确对答。婴幼儿能睁眼,哭声响亮。
②生命体征等观察指标平稳。
③停吸氧气5~10分钟,血氧饱和度>94%。当停氧后血氧饱和度持续<94%,请示麻醉医生,由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④对镇痛剂的要求间隔>15分钟。
⑤转出PACU评分达到8分及以上。
⑥Steward评分达4分以上。
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分。
(7)转回普通病房后的护理建议:
①持续监护脉搏氧饱和度、脉搏、血压≥8小时。
②持续鼻导管吸氧≥8小时,流量2~4L/min。
③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每15~30分钟记录1次,连续2小时。
④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