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复律的有关问题
(一)影响疗效的因素
1. 与心脏病病因的关系
据文献报道,风湿性心脏病较缺血性心脏病疗效为好,而风湿性心脏病中又以手术后才发生心房颤动者疗效较好。风心病联合瓣膜疾患的心房颤动电除颤后最易复发,其次为二尖瓣病变,但二尖瓣狭窄(尤以手术后出现心房颤动进行电击者)复发率则较低。电击复律不易成功,或容易复发的可能原因是:心肌损伤程度较重,使心房内起搏点兴奋性提高,心房肌应激性不一致而诱发环行运动或折返,或因窦房结损害严重,对心律失去正常控制。
不同心室颤动类型对电击转复成败的影响:既往分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及继发性心室颤动。近年有人将心室颤动分为五类:①原发性心室颤动;②药物引起的心室颤动(如奎尼丁、锑剂、洋地黄等);③并发性心室颤动,并发于休克或心衰,但非临终前出现的;④人工起搏器引起的心室颤动;⑤终末期心室颤动(即临死前心律)。据观察,对①②型电击除颤效果较好,对③型次之,对⑤型(终末期心室颤动)则无效。
2. 与电功率大小的关系
理想的是以最小、不损伤心肌的功率获得转复成功。上海部分学者报告强调,对心房纤颤的转复以150~200W/s为好,而北京阜外医院则认为100~150W/s为宜,有学者介绍曾用75W/s获得成功的病例。临床实践表明,如用较低的功率转复无效,即使采用大功率也往往告失败,对此国内外文献已不乏报道。为减少转复对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近年来多提倡采用尽量小的电能进行转复心律。
3. 与心律失常的种类和病程的关系
一般文献均认为心房扑动效果最好。上海学者报道90例次中10例心房扑动均以80~200W/s一次电击成功,重复电击两次以上或失败者均为心房纤颤。北京学者介绍心房扑动15次亦全获成功。有人认为心房纤颤的f波的高低与电击转复率存在一定关系,高于2mm以上者仅4%无效,低于1mm者无效率可达20%,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心房纤颤发生时间的长短与电击转复成功率成反比,即心房纤颤时间越长,转复越困难,且转复后亦较难维持。上海对在一组90例次经验的介绍中报告,心房纤颤在一年以内者,40例中仅3例(7.5%)电击转复失败,心房纤颤在3年以上者,21例中有6例(30%)电击转复失败。哈尔滨医科大学在一组112例次电击转复中报道指出,心房纤颤病程在半年内者,转复成功率为92.5%,3年以内者为86.7%,5年以上者效果极差,5例中仅1例成功,并且不能巩固。
4. 心脏功能
心脏功能的好坏对电击转复成功率也有影响。同一病例,在心力衰竭控制、心功能好转后用相同电功率可获转复成功。
5. 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电击转复成败的重要性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这些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有异常则须及时纠正,特别是保持正常的钾浓度、氧分压及pH是保证电击转复成功的重要因素。低血钾时,心肌兴奋性升高,电击后易发生异位心律,而且在低血钾时,Q-T间期延长,期前收缩易落在心动周期的易损期而诱发心室纤颤。此外,如并发有感染、风湿活动等,须先给充分治疗,否则势必影响电击转复效果。
(二)心律转复后用药维持的问题
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电击复律后,患者往往存在室性早搏,甚至再次出现室速或心室颤动,若静脉输注利多卡因1~4mg/min,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心房颤动、房扑、室上速心律转复后可用Ⅰa、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胺碘酮口服预防复发,由于同时有预激,Ⅱ类、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疗效差。电击复律后如仍存在心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常常易导致心律失常复发,所以应同时纠正电解质失衡及心功能不全。
(三)电击复律并发症问题
据目前国内报道,还未见过电击转复而直接致死亡者。在临床上所出现的某些并发症,多因患者的选择或准备工作欠妥或机器操作存在技术错误之故,出现率为4.1%~14.5%。此外有资料介绍,并发症发生率与所用电功率有一定关系,在用150W/s电功率时为6%,400W/s时可增高至30%以上。常见的有:
1. 心律失常
电击转复后出现其他短暂的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如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房性期前收缩等。这是由于窦房结长期未发出激动,异位节律点消除后,仍需一定的“温醒”时间(“warming-up”time)之故。多在数分钟之内即能恢复稳定的窦性心律,但在短时间内还可见短暂的房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有些心房颤动持续较久的患者转复后可出现形状较奇特的“窦性P波”插入一些房性期前收缩。这一异常现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所致。这种患者心房颤动常不久即复发。Duvernoy等(1976年)报道一组203例患者经电击转复心律后,其中6例(3%)于电击后4~105秒才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经电击后出现延迟转复的机制可能有:①在心房易损期电击可引起不稳定的心房节律;再自行转为正常窦性节律;电击时使血管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释放。 ②电击可能仅引起心房部分除极,当同步心房纤维达一定数量时才转为正常窦性心律。③电击可暂时引起以窦性心律为主导心律的房室分离,再转复为窦性心律。基于此现象,若电击转复心律失败,不宜立即进行较高能量的再次电击,因延迟转复可见于电击后2分钟,故应观察2分钟后再考虑再次电击。
电击后室性异位心律的出现并不多见,有人报道其发生率为0.8%~9.05%之间,但较为危险。一种是电击时立刻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此常系机器同步性能发生故障所致,国外曾有因此而死亡的病例报道。另一种是电击后(常出现于过高功率转复)在正常心律或室上性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出现室性异位节律点,可能是因为心肌条件不好、洋地黄过量或电解质紊乱等造成。有的未做特殊处理而很快自行恢复正常心律,少数须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 栓塞
有人报道用奎尼丁转复心房纤颤400例,栓塞发生率约1.1%;450次电击转复中栓塞发生率为1.22%;100例接受过抗凝治疗的转复病例治疗中没有发生栓塞,但这并不能说明抗凝疗法的效果,因栓塞的发生率本来就不高,所以目前主张抗凝治疗只用于过去曾有反复栓塞史者。
3. 皮肤灼伤
如电极板接触不良或有其他短路,可灼伤皮肤。多次电击的患者,与电极板接触的皮肤可有充血,局部有轻微疼痛,多在2~3天内自行消失。
4. 低血压
有学者报道,在用高能量电击后可出现低血压(约3%),可持续数小时,但常不须特殊处理。
5. 其他
有的资料报道,电击后可能发生肺水肿。有人认为可能为“肺栓塞”所致,亦有人认为此与电击转复后左房机械性功能抑制有关。另外可出现短时间的呼吸变浅、乏力、嗜睡、头晕等,多在数小时内恢复。
此外曾有人报道,电击转复后个别病例可出现心电图的S-T段下降,QRS波增宽,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图形,多在短期内恢复。也有资料介绍,在电击转复后SGOT有明显升高,而SGPT及LDH无改变,报道者认为SGOT的升高并不是由于心肌受损伤,而是胸壁和骨骼肌受损的结果。最近有报告证明对于部分患者,肌酸磷酸激酶(MB)的心肌部分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