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中常见的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
(1)共同点:P波有规律地发生;P-R间期≥0.12秒;每个P波后均存在QRS波群。
(2)不同点:窦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正常范围(成人>100次/min,小儿随年龄而异);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则低于正常范围(成人<60次/min,小儿随年龄而异)。
2. 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与窦性P波有差别的P’波。
(2)P’-R间期可正常或大于0.20秒(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3)P’波后存在室上性QRS波群。如存在束支阻滞,则QRS呈束支阻滞图形。如P’波发生较早,传入心室时,可能有部分心室肌尚处于相对不应期,而引起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如心室肌处于绝对不应期,则不能激动心室,P’波后无QRS-T波群出现。
(4)房性早搏后常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5)如为多源性房性早搏,则异位P’波形态各不相同。
3.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1)心房率多为160~220次/min,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有的P’波可能埋在前一个T波中。
(2)PP’-R间期一般在0.10~0.12秒之间。
(3)QRS间期可能正常;如存在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可增宽;当心房率>200次/min时,可呈2∶1房室传导。
4.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1)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点
①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的大“F”波,间距均齐、规则,频率250~350次/min。
②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可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③心室率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大多为2∶1,其次为4∶1,有时呈不规则房室传导。
(2)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①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小“f”波,R-R间距绝对不齐,频率在350~450次/min或更快,能通过房室结激动心室者常在200次/min以下。
②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5. 室性早搏
(1)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形态宽大、粗钝或呈切迹,QRS时限≥0.12秒,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QRS波前无波。
(3)室性早搏后有完全代偿间歇,早搏前后,两个正常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歇的2倍。
(4)在1个或2个窦性激动后,有规律地出现室性早搏,称为二联律或三联律。
(5)同一导联上有2个或2个以上形态不同的室性早搏,表明起源于心室内不同的兴奋灶,称为多源性早搏。
6. 室性心动过速
(1)室性早搏连续发生在3个以上,称为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度≥0.12秒,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一般在100~250次/min。
(2)P波频率较QRS波慢,期间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脱节。一旦P波能下传,可出现心室夺获或出现融合波,此为室性心动过速特有的心电图表现。
(3)如心室律不规则又无P波,应检查有无F波或f波,以排除房扑、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预激综合征。
7.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1)心室扑动的心电图特点
①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扑动波,QRS与ST-T无法区分,呈正弦波形。
②心室扑动频率在180~250次/min之间。
(2)心室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①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波形不同、大小各异、频率极不匀齐的颤动波。
②心室颤动波频率常在250~500次/min之间。
③颤动波电压>0.5mV者为粗颤,<0.5mV为细颤。
8. 房室传导阻滞
(1)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0秒,但每一次心房激动都能下传到 心室。
(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终于出现QRS漏搏,其后又恢复最初的P-R间期。
(3)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QRS波有规律或不定时地漏搏,能下传的P-R间期固定不变。如果房室间的传导关系呈2∶1、3∶1,则心室律是整齐的。
(4)Ⅲ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①P波频率明显高于QRS波频率。
②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匀齐或大致匀齐,期间无固定关系。
③QRS波形不定,心室节奏点越低,QRS波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