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骶管神经阻滞

四、骶管神经阻滞

骶管神经阻滞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部麻醉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的方法,是硬膜外神经阻滞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

骶裂孔和骶角是骶管穿刺点的重要解剖标志,其定位方法是: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线向头端方向摸至约4cm处(成人),可触及一个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孔的两旁可触到蚕豆大的骨质隆起,是为骶角。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图3-4)。髂后上棘连线在第二骶椎平面,是硬脊膜囊的终止部位,骶管穿刺针如果越过此连线,即有误入蛛网膜下隙而发生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的危险。

骶管穿刺术:可取侧卧位或俯卧位。侧卧位时,腰背应尽量向后弓曲,双膝屈向腹部。俯卧位时,髋部需垫厚枕以抬高骨盆,暴露骶部。于骶裂孔中心作皮内小丘,将穿刺针垂直刺进皮肤,当刺到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稍作进针有阻力消失感觉。此时将针干向尾侧方向倾倒,与皮肤呈30°~45°,顺势推进约2cm,即可到达骶管腔。接上注射器,抽吸无脑脊液,注射带小气泡的0.9%氯化钠溶液无阻力也无皮肤隆起,证实针尖确在骶管腔内,即可注入试验剂量。观察无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现象后,可分次注入其余液。

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好穿刺针的方向。如果针与皮肤角度过小,即针体过度放平,针尖可在骶管的后壁受阻;若角度过大,针尖常可触及骶管前壁。穿刺如遇骨质,不宜用暴力,应退针少许,调整针体倾斜度后再进针,以免引起剧痛和损伤骶管静脉丛。

骶管有丰富的静脉丛,除容易穿刺损伤出血外,对局部麻醉药的吸收也快,故较易引起轻重不等的毒性反应。此外,当抽吸有较多回血时,应放弃骶管阻滞,改用腰部硬膜外神经阻滞。约有20%正常人的骶管呈解剖学异常,骶裂孔畸形或闭锁者占10%,如发现有异常,不应选用骶管阻滞。鉴于传统的骶管阻滞法,针的方向不好准确把握,难免阻滞失败。近年来,对国人的骶骨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自骶4至骶2均可裂开,故可采用较容易的穿刺方法,与腰部硬膜外神经阻滞法相同,在骶2平面以下先摸清骶裂孔,穿刺针自中线垂直进针,易进入骶裂孔。改进的穿刺方法失败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

图3-4 骶裂孔与髂后上棘的关系及硬膜囊终点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