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的诱导
(一)良好的麻醉诱导要求
(1)用药简单,无不良反应。
(2)生命体征平稳。
(3)具有良好的顺行性遗忘、止痛完全、肌肉松弛。
(4)内环境稳定、内分泌反应平稳。
(5)利于麻醉维持等。
(二)吸入麻醉的诱导方法
1. 慢诱导法
慢诱导法即递增吸入麻醉药浓度。具体实施:麻醉诱导前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将面罩固定于患者的口鼻部,吸氧去氮后打开麻醉挥发罐,开始给予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每隔一段时间缓慢增加全身麻醉药的浓度至所需麻醉深度MAC,同时检测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果需要,可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浓度递增式慢诱导法可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同时诱导时间延长,增加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性。
2. 快诱导法
快诱导法即吸入高浓度麻醉药。具体实施:建立静脉通道,使用面罩吸纯氧去氮,然后吸入高浓度气体麻醉药,在患者意识丧失后可用呼吸气囊加压吸入麻醉气体,但压力不宜过高,避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引发呕吐甚至导致误吸,直至达到所需麻醉深度。快速诱导中若使用高浓度、具有刺激性的吸入麻醉药(如异氟醚),可出现呛咳、分泌物增加异常以及喉痉挛等反应,伴有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一过性下降。
3. 诱导时间的长短
主要取决于新鲜气流的大小及不同个体对麻醉气体和氧的摄取率。起始阶段可因下列因素缩短。
(1)适当大的新鲜气流以加速去氮及麻醉药的吸入。
(2)选择合适的吸入麻醉药(对呼吸道刺激小、血/气分配系数低者)。
(3)快速增加吸入麻醉药浓度,以加速其达到预定浓度。
(4)逐步减少新鲜气流量。
4.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
吸入麻醉药在小儿诱导中有避免肌肉及静脉注射时的哭闹,诱导平稳、迅速等优点;但在诱导过程中,由于小儿合作性差,需特殊处理。
(1)术前用药可使小儿较容易接受面罩诱导,可保持患儿在安静状态下自主呼吸吸入麻醉药。
(2)药物选择:七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迅速,且无明显气道刺激性,气味较易被小儿接受,麻醉诱导迅速,是目前进行小儿吸入全身麻醉诱导的较佳选择。地氟烷血/气分配系数较七氟烷低,但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单独诱导时容易发生呛咳、屏气,甚至喉痉挛。异氟烷对呼吸道刺激性最大,同样可引起呛咳、屏气、喉或支气管痉挛,不宜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恩氟烷与异氟烷是同分异构体,其为强效吸入全身麻醉药,对呼吸道刺激较小且能扩张支气管,哮喘患儿亦可选择。但恩氟烷对呼吸、循环抑制程度较重,且高浓度下可诱发脑电图棘波,故诱导时尽量避免。氟烷无刺激性,药效强,在早期常用于小儿诱导,但其血/气分配系数高,起效慢,且对器官存在毒性作用,故已少用。
(3)注意事项:
①小儿合作性差,对面罩扣压存在恐惧感,术前用药可使其较易接受;较大患儿则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安慰以及提示。
②在患儿进入深度镇静状态下,可适当手控加压通气,使其迅速进入麻醉状态,避免兴奋期躁动及呕吐等不利因素加重诱导风险。
③小儿宜选择快诱导法,缩短诱导时间,减少诱导期间出现的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