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麻醉诱导剂量的计算方法与药物浓度的设定

二、静脉麻醉诱导剂量的计算方法与药物浓度的设定

静脉麻醉诱导剂量可以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剂量(dose)= CT×Vpeak eあect

其中CT是效应部位的靶浓度,具体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在一定范围内选定(表5-1和表5-2)。Vpeak eあect为峰效应时的分布容积,其计算公式为:

V1为中央室分布容积;Cp, initial为初始血浆药物浓度;Cp, peak eあect为达峰效应时血浆药物浓度。

表5-1 TCI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

表5-2 芬太尼类药诱导和维持麻醉所需血药浓度/(ng·mL-1

计算静脉诱导剂量公式中之所以选用Vpeak effect(达峰效应时的分布容积),是因为从三室模型出发,如果选用V1(中央室分布容积),在药物达到效应室之前已发生再分布和排除,以致计算出的药物剂量偏低。图5-1显示单次注射芬太尼、阿芬太尼后,达峰效应时血浆药物浓度与初始血浆药物浓度的关系。前者分别为后者的17%、37%。

图5-1 单次注射芬太尼达峰效应时血浆药物浓度与最初血浆药物浓度的关系

由于在临床浓度范围内,这一比率是恒定的,因此根据上述公式很容易计算出Vpeak effect(表5-3)。

表5-3 单次给药后药物的达峰效应分布容积和达峰时间

从表5-3可以看出,芬太尼的Vpeak eあect是75L,假如要达到4.0ng/mL的芬太尼效应室浓度,根据公式计算出的芬太尼剂量=4ng/mL×75L=300μg,而达峰效应时间为3.6分钟。如果要达到3.5μg/mL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计算出的丙泊酚剂量=3.5μg/mL×37L=129.5mg,达峰效应时间为2.2分钟。

上述是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计算静脉麻醉诱导剂量的理论。实际上,采用TCI静脉麻醉诱导,操作十分简便。麻醉医师只要确定一个适宜患者个体的靶浓度。表5-1和表5-2虽然提供了丙泊酚和芬太尼类药物的麻醉诱导靶浓度的参考数据,但是实际应用时主要还是依靠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体质与病情来确定。TCI系统会自动显示达到目标血浆药物浓度或效应室药物浓度的所需剂量和时间,达到预定的诱导靶浓度后,自动维持这一浓度,并实时显示血浆药物浓度或效应室药物浓度、输注速率、给药时间和累计剂量等。

TCI麻醉诱导可分为血浆靶浓度控制和效应室靶浓度控制两种方法。以效应室靶浓度控制输注丙泊酚时,有一过性血药浓度的峰值明显高于效应室浓度设定值的“超射”现象,容易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而以血浆靶浓度控制输注丙泊酚虽然麻醉起效缓慢,但诱导平稳,因此一般应用以血浆靶浓度控制输注丙泊酚的方法。

目前尚缺乏根据我国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计算出的TCI药代动力学模型。根据国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国患者丙泊酚TCI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点的丙泊酚血浆C50和效应室C50分别是3.8μg/mL和2.2μg/mL,性别之间无差别;随年龄增长,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浓度有所下降。依托咪酯TCI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为(0.50±0.22)μg/mL。值得一提的是,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人丙泊酚TCI意识消失时,血浆C50和效应室C50明显低于白种人相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50%的中国患者意识消失的BIS值是58,也明显低于白种人。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研究方法下,中国患者在较“浅”的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下达到了较“深”的麻醉状态。该研究与Kenny研究组在界定意识消失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用BIS监测麻醉深度方面,中国人与白种人之间也存在差异。根据BIS的工作原理,这一推断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