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心电图的特点
1. 小儿心电图特点
为了正确评价小儿心电图,需充分认识其特点。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迅速,其心电图变化也较大。总的趋势可概括为自起初的右室占优势型转变为左室占优势型的过程,其具体特点可归纳如下。
(1)小儿心率较成人快,至10岁后,即可大致保持为成人的心率水平(60~100次/分秒),小儿的P-R间期较成人短,7岁以后趋于恒定(0.10~0.11秒),小儿的Q-T较成人略长。3个月以内婴儿的QRS波初始向量常向左,因而缺乏Q波。新生儿期的心电图主要是“悬垂型”,心电轴>+90°,以后与成人大致相同。
(2)小儿T波的变异较大,新生儿期,肢导联及左胸前导联常出现T波低平、倒置。
2. 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生理与病理的界线难以划分,老年人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的患病率,异常心电图的出现率可达青年人的3倍以上。不论有无心脏病,在老年人中,心电图完全正常者不足受检总人数的1/5~2/5。在异常心电图中,以早搏(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以及束支及其分支阻滞最为常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约占5%。动态长时程心电图的研究提示,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要比常规心电图高3~4倍;其次多见的是ST-T改变,占15%~40%。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大者占异常心电图的10%左右。
3. 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
手术患者中约15%的人有心血管疾病,尤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冠心病患者以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行较大手术时,27%~41%发生围术期心肌缺血。其中75%的人没有症状,临床诊断很困难,主要依靠心电图的监测发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1)在J点后60~80μs,ST段水平或斜坡下降>1mm。
(2)持续时间>1分钟。
(3)与其他心律异常变化间隔时间应大于1分钟,仅J点下降和ST段上升部分压低,提示有心肌缺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