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操作方法
(一)眼科手术
角膜的末梢神经接近表面,结合膜囊可存局麻药1~2滴,为理想的给药途径。具体方法为患者平卧,滴入0.25%丁卡因2滴,嘱患者闭眼,每2分钟重复滴药1次,3~5次即可。麻醉作用持续30分钟,可重复应用。
(二)鼻腔手术
鼻腔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眼支,它分出鼻睫状神经支配鼻中隔前1/3;筛前神经到鼻侧壁;蝶腭神经节分出后鼻神经和鼻腭神经到鼻腔后1/3的黏膜。筛前神经及鼻神经进入鼻腔后部位于黏膜之下,可被表面麻醉所阻滞。
方法:先用小块棉布浸入1∶1 000肾上腺素中,挤干后再浸入2%~4%利多卡因或0.5%~1%丁卡因中,挤去多余局麻药,然后将棉片填贴于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约3分钟。在上鼻甲前庭与鼻中隔之间再填贴第二块局麻药棉片,待10分钟后取出,即可行鼻息肉摘除、鼻甲及鼻中隔手术。
(三)咽喉、气管及支气管表面麻醉
声襞上方的喉部黏膜、喉后方黏膜及会厌下部的黏膜,最易诱发强烈的咳嗽反射。喉上神经侧支穿过甲状舌骨膜,先进入梨状隐窝外侧壁,最后分布于梨状隐窝前壁内侧黏膜上,故梨状隐窝处施用表面麻醉即可使喉反射迟钝。
软腭、腭扁桃体及舌后部易引起呕吐反射,此处可以使用喷雾表面麻醉,但应控制局麻药用量,还应告诫患者不要吞下局麻药,以免吸收后发生毒性反应。咽喉及声带处手术,施行喉上神经内侧支阻滞的方法是:用弯喉钳夹浸入局麻药的棉片,慢慢伸入喉侧壁,将棉片按入扁桃体后梨状隐窝的侧壁及前壁1分钟,恶心反射即可减轻,可进行食管镜或胃镜检查。
咽喉及气管内喷雾法是施行气管镜、支气管镜检查,或施行气管及支气管插管术的表面麻醉方法。先令患者张口,对咽部喷雾3~4下,2~3分钟后患者咽部出现麻木感,将患者舌体拉出,向咽喉部黏膜喷雾3~4下,间隔2~3分钟,重复2~3次。最后用喉镜显露声门,于患者吸气时对准声门喷雾,每次3~4下,间隔3~4分钟,重复2~3次,即可行气管镜检或插管。
另一简单方法是在患者平卧头后仰时,在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间的环甲膜做标记。用22G 3.5cm针垂直刺入环甲膜,注入2%利多卡因2~3mL或0.5%丁卡因2~4mL。穿刺及注射局麻药时嘱患者屏气,不咳嗽、吞咽或讲话,注射完毕鼓励患者咳嗽,使药液分布均匀。2~5分钟后,气管上部、咽及喉下部便出现局部麻醉作用。
(四)注意事项
(1)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放置。
(2)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根据Adriani及Campbell的研究,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使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
(3)表面麻醉前可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
(4)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须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