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阻滞平面是指皮肤感觉消失的界限。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后,须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所需的范围,且又要避免平面过高。这不仅关系到麻醉成败,而且与患者安危有密切关系,是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操作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
许多因素影响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平面(表3-1),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局部麻醉药的剂量及比重、椎管的形状以及注药时患者的体位。患者体位和局部麻醉药的比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主要因素,把局部麻醉药注入脑脊液后,重比重液向低处移动,轻比重液向高处移动,等比重液即停留在注药点附近。所以坐位注药时,轻比重液易向头侧扩散,使阻滞平面过高;而侧卧位手术时(如全髋置换术),选用轻比重液可为非下垂侧提供良好的麻醉。但是体位的影响主要在5~10分钟内起作用,超过此时限,药物已与脊神经充分结合,体位调节的作用就会消失。在仰卧位时,脊椎的四个生理弯曲中,腰2~3最高,胸6最低(图3-2),如果经腰2~3间隙穿刺注药,患者转为仰卧后,药物将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移动,使麻醉平面偏高;如果在腰3~4或腰4~5间隙穿刺,患者仰卧后,大部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骶部及下肢麻醉较好,麻醉平面偏低。因此腹部手术时,穿刺点宜选用腰2~3间隙;下肢或会阴、肛门手术时,穿刺点不宜超过腰3~4间隙。一般而言,注药的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相反,注药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尤其是低比重液)。一般以每5秒注入1mL药物为适宜。穿刺针斜口方向(Whitacre针)对麻醉药的扩散和平面的调节有一定影响: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反之,麻醉平面不宜过多上升。局部麻醉药的剂量对阻滞平面影响不大,Lambert(1989)观察仰卧位时应用不同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的效果,由于重比重液的下沉作用,均能达到相同的阻滞平面,但低剂量组的阻滞强度和作用时间都低于高剂量组。
表3-1 影响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平面的因素
图3-2 脊柱的生理弯曲与药物移动的关系
具体实际操作中,有人建议以腰1阻滞平面为界:阻滞平面在腰1以上,应选择重比重液,因这些患者转为水平仰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局部麻醉药会下沉到较低的胸段(胸6),可达满意的阻滞效果;而需阻滞腰1以下平面,可选用等比重液,因局部麻醉药停留在注药部位,使阻滞平面不致过高。在确定阻滞平面时,除了阻滞支配手术部位的皮区神经外,尚需阻滞支配手术的内脏器官的神经,如全子宫切除术,阻滞手术部位皮区的神经达胸12即可,但阻滞支配子宫的神经需达胸11、胸10,而且术中常发生牵拉反射,要阻滞该反射,阻滞平面需达胸6,所以术中阻滞平面达胸6,方能减轻患者的不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