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温监测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中心体温维持在(37±0.4)℃。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变化除与其疾病本身相关外,还受到手术室内温度、手术术野和体腔长时间大面积暴露、静脉输血或输注大量低温液体、体腔内冲洗等因素影响。此外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随环境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一些麻醉期间常用药物(如阿托品)也可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升高。因此体温监测是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危重患者、小儿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一)测量部位
麻醉期间常见的中心体温监测部位是鼻咽部、鼓膜、食管、直肠、膀胱、肺动脉等,前两者反映大脑温度,后四者反映内脏温度。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一致。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5~1.0℃,口腔温度比腋窝温度高0.5~1.0℃。体表各部位的皮肤温度差别也很大。当环境温度为23℃时,足部温度为27℃,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中心温度比较稳定。由于测量部位不同,体温有较大的变化。在长时间手术、遇危重及特殊患者时,体温变化更大。因此,根据患者需要围术期可选择不同部位连续监测体温。
(二)体温降低和升高
1. 围术期低温
体温低于36℃称体温过低。当体温在34~36℃时为轻度低温,低于34℃为中度低温。麻醉期间体温下降可分为三个时相。第一时相发生早且体温下降快,通常发生在全身麻醉诱导后40分钟内,中心体温下降近1℃。第二时相是之后的2~3小时,每小时丢失0.5~1.0℃。第三时相是患者体温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相对稳定阶段。常见围术期低温的原因如下:①术前体温丢失,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及裸露皮肤的面积大、时间长;②室温过低,<21℃时;③麻醉影响:吸入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④患者产热不足;⑤老年、新生儿和小儿;⑥术中输冷库血和补晶体液;⑦术后热量丢失,运送至病房时保暖欠佳。
2. 围术期体温升高
①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过高。②手术时无菌巾覆盖过多。③麻醉影响:阿托品抑制汗液分泌,影响蒸发散热。麻醉浅时,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增加,CO2潴留,更使体温升高。④患者情况:术前有发热、感染、菌血症、脱水、甲亢、脑外科手术在下视丘附近手术。骨髓腔放置骨水泥可因化学反应引起体温升高。⑤保温和复温过度。⑥恶性高热。
在体温监测数据的指导下,术中应重视对患者体温的调控,具体方法包括:①调节手术室温度,控制在恒定范围;②麻醉机呼吸回路安装气体加温加湿器,减少呼吸热量丢失;③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进入人体的液体进行加温;④使用暖身设备对暴露于术野之外的头部、胸部、背部或四肢进行保温;⑤麻醉后,恢复室使用辐射加热器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