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 的
(1)给予需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而不能或不宜口服的药物。
(2)药物不宜或不能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3)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二)用 物
注射盘、2~5mL注射器、6~7号针头,药液按医嘱准备。
(三)注射部位
一般选择肌肉较丰厚、离大神经和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 臀大肌内注射区定位法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画一水平线,然后从该侧髂嵴最高点做一垂直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选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内角定位: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 臀中肌、臀小肌内注射区定位法
(1)构角法:以示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由髂嵴、示指、中指所构成的三角区内为注射部位。
(2)三指法: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内注射区定位法:在大腿中段外侧,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宽约7.5cm。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范围较大,适用于多次注射或2岁以下婴幼儿注射。
(4)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区定位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不如臀部丰厚,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四)患者体位
为使患者的注射部位肌肉松弛,应尽量使患者体位舒适。
(1)侧卧位:下腿稍屈膝,上腿伸直。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3)仰卧位:适用于病情危重不能翻身的患者。
(4)坐位:座位稍高,便于操作。非注射侧臀部坐于座位上,注射侧腿伸直。一般多为门诊患者所取。
(五)操作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对肌内注射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反应;介绍肌内注射的目的、过程,取得患者配合;评估注射部位组织状态。
(2)准备用物,并按医嘱查对后抽好药液,放入铺有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携物品至患者处,再次核对。
(3)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或安尔碘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4)排气,左手拇指、示指分开并绷紧皮肤,右手执笔式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一般刺入2.5~3cm,过瘦者或小儿酌减,固定针头。
(5)松左手,抽动活塞,观察无回血后缓慢推药液。如有回血,酌情处理,可拔出或进针少许再试抽,无回血方可推药。推药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及反应。
(6)注射毕,用干棉签放于针刺处,快速拔针并按压。
(7)核对后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必要时做记录。
(六)Z径路注射法和留置气泡技术
1. Z径路注射法
注射前以左手示指、中指和环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1~2cm),绷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位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形。该方法可将药液封闭在肌肉组织内而不易回渗,利于吸收,减少硬结的发生,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刺激性大、难吸收药物的肌内注射。
2. 留置气泡技术
用注射器抽吸适量药液后,再吸入0.2~0.3mL的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其方法优点:将药物全部注入肌肉组织而不留在注射器无效腔中(每种注射器的无效腔量不一,范围从0.07~0.3mL),以保证药量的准确;同时可防止拔针时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疼痛,并可将药液限制在注射肌肉局部而利于组织的吸收。
(七)注意事项
(1)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从根部衔接处折断。万一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取出。若全部埋入肌肉内,即请外科医生诊治。
(2)臀部注射,部位要选择正确,偏内下方易伤及神经、血管,偏外上方易刺及髋骨,引起剧痛及断针。
(3)推药液时必须固定针栓,推速要慢,同时注意患者的表情及反应。如系油剂药液,更应持牢针栓,以防用力过大针栓与乳头脱开,药液外溢;若为混悬剂,进针前要摇匀药液,进针后持牢针栓,快速推药,以免药液沉淀造成堵塞或因用力过猛使药液外溢。
(4)需长期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一旦发生硬结,可采用理疗、热敷或外敷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蒲公英、金黄散等方法改善。
(5)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在臀大肌处注射,因幼儿尚未能独立行走,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有可能伤及坐骨神经,应选臀中肌、臀小肌或股外侧肌内注射。
(6)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又无配伍禁忌时,常采用分层注射法。当第一针药液注射完,随即拧下针筒,接上第二副注射器,并将针头拔出少许后向另一方向刺入,试抽无回血后,即可缓慢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