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对麻醉恢复的影响
药物浓度在体内下降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药物消除半衰期的长短。理论上,单次给药后,经过4~5个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基本排除。但是较长时间持续输注后的半衰期就完全不一样。因此又有人提出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的概念。时-量相关半衰期是指维持恒定血药浓度一定时间后停止输注,中央室的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其意义在于它不同于药物消除半衰期(t1/2β)。研究表明,某些具有较长的t1/2β的药物可以具有较短的时-量相关半衰期。例如,苏芬太尼的t1/2β比阿芬太尼要长,但如持续输注8小时,停止输注后,苏芬太尼较阿芬太尼恢复快,即时-量相关半衰期要短,反之亦然。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的时-量相关半衰期随输注时间的延长而变化。芬太尼和硫喷妥钠明显不适于长时间输注,也不适于用TCI方式给药。因为TCI系统提高靶浓度比较好实现,计算机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给药速率,很快可以达到预期设置的靶浓度。然而用TCI系统降低靶浓度,计算机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停泵,然后完全依赖该药在体内的重新分布与代谢,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出何时下降到麻醉医师设置的靶浓度,再重新开启注射泵维持该靶浓度。这方面,TCI不如吸入麻醉可以人工干预,通过加快药物从呼吸道排除来降低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因此速效和超短效的新型静脉麻醉药推动了静脉麻醉的发展。瑞芬太尼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瑞芬太尼长时间持续输注,其时-量相关半衰期始终不变。
药物持续输入停止后,药物浓度的下降比单次负荷剂量给药后的下降要慢。这与输入时间的长短有关。输入时间越长,停止输入后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中衰减得就越慢。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随着输入时间的延长,周边室里的药物已渐渐地充满,导致周边室和中央室浓度梯度减少,停药后药物由中央室向周边室扩散的速度减慢,当中央室的药物浓度小于周边室的药物浓度时,药物将反向流动。输入时间更长的话,周边室和中央室会最终达到平衡,此时继续输入将不会再影响停止输入后药物浓度的衰减变慢。
根据麻醉药的时-量相关半衰期,选择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的丙泊酚、依托咪酯、瑞芬太尼等麻醉药维持麻醉,长时间持续输注停药后恢复十分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