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学基础

一、解剖学基础

(一)骶 丛

骶丛是由S1~3脊神经前支、L5脊神经根以及L4吻合支组成。L5脊神经根和L4吻合支形成腰骶干。腰骶干和骶神经根向坐骨大孔集中,并在入臀之前并为一支。骶丛呈三角形,基底朝向骶前孔,顶点位于坐骨大孔的前内侧缘。骶丛在梨状肌的前面通过坐骨大孔,并被盆腱膜(即盆肌筋膜)所覆盖,后者将骶丛与骨盆中的脏器分开。骶丛的前面为输尿管,盆腔结肠,部分直肠、髂动脉和髂静脉。骶丛发出两组分支:侧支和终末支。侧支(前、后)供应阴部丛、髋关节、臀部结构、内收肌和腘绳肌。与下肢神经阻滞相关性更高的是其终末支,形成大、小坐骨神经。本节仅介绍支配下肢的骶丛分支。

1. 臀上神经

臀上神经在穿过坐骨大孔之前离开骶丛,支配臀中肌和臀小肌,并止于阔筋膜张肌。

2. 臀下神经

臀下神经从L5~S2脊神经直接发出,穿过坐骨大孔的外侧缘进入臀部。在梨状肌下方,臀下神经沟绕臀大肌的下缘并支配之。

3. 股后皮神经

股后皮神经从S1~3脊神经直接发出,与臀下神经一起由梨状肌下面进入臀部,发出分支到臀下部(臀下皮神经)和会阴部;之后紧贴阔筋膜走行于大腿后部肌肉之间,并发出分支穿过筋膜支配大腿后面至腘窝区的皮肤。在腘窝处,股后皮神经穿过筋膜并分为两支:一支支配大腿的后面和上面;一支沿小隐静脉至小腿中部,与腓肠神经相吻合。在梨状肌下缘,坐骨神经、臀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彼此相互靠近。

4.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虽然其可被视为骶丛单独的终末分支,但在此水平,它实际上是由两个不同的部分汇合而成的。坐骨神经穿过坐骨大孔后,在臀大肌下斜向外走行,而其内侧有股后皮神经和臀下血管伴行。坐骨神经走行于梨状肌前面,并在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的中点转向下沿大腿走行。在大腿处,坐骨神经紧贴大收肌背而走行于股二头肌(外侧)和半腱肌、半膜肌(内侧)之间。在腘窝顶点甚至更高水平,坐骨神经分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在臀部,坐骨神经发出一分支到髋关节囊的后部。坐骨神经的内侧部(胫神经部分)发出分支支配半腱肌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和大收肌的坐骨结节部。在大腿中部,坐骨神经的外侧部(腓总神经部分)发出两个分支:一支支配股二头肌短头,另一支支配膝关节囊的后外侧部。

(1)胫神经:在腘窝,胫神经在血管外侧沿腘窝中轴走行。在小腿,胫神经最初位于胫骨后肌和比目鱼肌之间,后又位于趾屈肌和比目鱼肌间,向内下斜行。在小腿远端1/3处,胫神经仅覆盖皮肤和筋膜,向内绕行至内踝后方并分为两支: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在腘窝处,胫神经发出分支到膝关节囊,发出腓肠神经的一部分(腓肠内侧皮神经)并发出分支支配小腿肌肉。在小腿,胫神经发出关节支到达小腿关节、胫腓连结和骨,并支配足和趾的屈肌。在踝部和足部,胫神经支配足底的皮肤和足内侧肌。

(2)腓总神经:腓总神经沿腘窝的外侧缘下行,发出一个分支到腓肠神经,然后绕腓骨头,于腓骨颈的浅面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循小腿外侧下行,支配小腿前面、外侧面和足背侧面的皮肤,以及腓骨肌,深支支配胫骨前肌和伸肌。腓总神经于足部在趾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之间穿出,支配第1、第2趾结合部的皮肤。

(3)腓肠神经:在腘窝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发出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由交通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连接起来,形成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支配小腿外侧面的皮肤,而腓肠神经支配小腿后外侧面和足外侧缘的皮肤。

(二)骶 骨

骶骨是一个三角形楔状骨块,由5节骶椎相互融合而成。脊柱的生理性S形弯曲在骶骨处曲度最大。在人直立状态下,骶骨矢状面与水平面呈40°~45°,与男性相比,该倾斜度在女性更大。骶管内容纳有马尾和延伸至尾骨基底部的终丝。骶神经根的前、后支分别经骶前孔和骶后孔穿出。

在骶骨的背面存在有三条骶嵴,分别由骶椎的不同部分融合而成。骶正中嵴由上四节骶椎的棘突融合而成,为位于正中线的单一结构。骶中间嵴为骶椎关节突融合而成的一对粗隆,其外侧为骶后孔,骶神经根后支经骶后孔离开骶骨。骶后孔的外侧为骶外侧嵴,由骶椎横突融合而成。因此,骶中间嵴和骶外侧嵴之间的凹陷即为骶后孔所在部位。在体瘦患者常可扪及该凹陷,是骶神经阻滞时重要的体表解剖标志。骶正中嵴和骶中间嵴被骶尾后深、浅韧带所覆盖,后者与外侧的骶髂后韧带内侧部相融合。

虽然骶骨背面结构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异,但髂后上棘和骶骨角仍是重要的体表定位标志。髂后上棘(PSIS)下缘位于第1骶后孔和第2骶后孔之间的平面,即蛛网膜下隙的终止平面。骶管最下部的开口是与骶正中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骶管裂孔。骶管裂孔由骶椎最末1~2节的椎弓板融合不完全而形成。双侧骶骨角由S4和(或)S5骶椎的椎弓根和关节突构成,其间仅有韧带相连接。骶管裂孔外侧为第4骶后孔,S4脊神经根经此穿出行向后方。

两排骶后孔并不是十分平行,而是与中线具有一定的角度,但此角度并不像骶骨边缘那样陡。因此在标定体表标记时,牢记此点十分重要。另一重要的解剖关系是与骶后孔相对应的骶前孔,两者经骶管腔相通。骶管的深度在上下部位间极不一致,在S1水平,骶管的深度为2.5cm,在S4水平为0.5cm。采用经骶法阻滞骶神经时,记住这些数据相当重要,否则穿刺针可能进入盆腔。

骶管内共有5对骶神经,向下走行并经骶孔穿出。这些神经在梨状肌内侧走行,并在坐骨大孔下部汇聚成坐骨神经。臀下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支配臀肌的运动。